以山为媒,共赴未来:2025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擘画全球绿色发展与协作新蓝图

时间:2025-11-14 10:17 作者: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2025年11月11日,全球山地旅游界的目光聚焦中国西南部的“高原明珠”——贵阳,以“文旅体融合·高品质生活”为主题的2025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贵阳盛大开幕。这场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主办,汇聚全球40多个国家,200多个会员机构代表、政府官员、业界领袖和学界专家的盛会,立足行业发展前沿,面对纷繁复杂大环境,共同探讨山地旅游在当今世界所承载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使命。

经济复苏的“绿引擎”:山地旅游成为发展新动能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脆弱乏力与不平衡、不稳定性交织”的敏感时期,以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载入的山地旅游对区域就业具有强带动性以及对地方经济的高赋能性,成为许多国家推动经济多元化的重要选择。大会现场,国际山地联盟主席多米尼克·德维尔潘指出,山地旅游避开了传统产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将生态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高度契合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需求。

贵州的实践与发展则成为德维尔潘这一论断的生动印证。贵州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境内超过95%的土地为山地与丘陵,125.8万座大山让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地公园省”,近年来,贵州紧紧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以“黄小西吃晚饭”为旅游名片,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25.8%、35.1%,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表示,贵州正从“畅游贵州”迈入“爽居贵州”的新阶段,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山地旅游为特色的贵州文旅产业所具备巨大潜力与强大韧性,成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的“新动能”。

2025年国家山地旅游联盟的工作便是聚焦将这种“新动能”具象化、网络化,让更多组织和个人传递绿色发展的理念,国际山地旅游联盟2025年工作报告指出,截至目前,联盟会员已覆盖全球6大洲40个国家,超过200家机构与企业。联盟通过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日”活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暨户外运动大会等国内外重要展会,提升山地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在国内外平台发布内容超过7000条,境内总浏览量突破1800万,境外覆盖用户超5000万人次,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国际传播新格局的同时,也系统性地推动山地旅游从“特色业态”向“关键变量”转变。

本届大会现场发布了《山地旅游业态创新与社区共建》专辑,以及新认定的8座“世界旅游名山”与6条“国际山地徒步示范线路”,不仅是荣誉的授予,更是形成对生态保护、文化保存与旅游品质并重的发展理念的落地。

跨越分歧的“软纽带”:山地旅游促进文明互鉴

“山地旅游以其全民参与的特质,成为跨越分歧的重要载体。”德维尔潘在致辞中表示。当下全球棉铃保护主义抬头、跨国合作面临考验,山地旅游作为民间交流的重要形式,正成为国与国之间建立信任、降低摩擦冲突、促进合作共赢的“软纽带”。德维尔潘强调,不同国家的山地社区在生态保护、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本质上是民间相互信任的积累过程,能够有效对冲地缘紧张带来的隔阂。

本次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也称为这条“软纽带”的展示窗口。大会现场,黎巴嫩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曼素·沙雅在现场宣布,黎巴嫩与贵州省签署首份合作协议,协议围绕生物多样性管理、生态旅游规划、森林再造等领域开展合作。

“我们致力于将这一合作提升至真正伙伴关系的高度,以保护、教育和可持续旅游的共同价值观为基础,架设起连接两大山区的桥梁。”曼素·沙雅表示。两地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协议,构建专业知识交流、专业人员培训、文化节庆互动以及联合旅游推广平台和渠道,在将贵州的山地保护区与黎巴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圈保护区的乔福山区松树自然保护区互荐为生态旅游典范。

这种基于对自然共同敬畏、对文化共同热爱的合作证明,山地旅游能够超越地理与政治的隔阂,在国家与地区之间编织起紧密的合作网络,为两国山地旅游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两国之间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提供了条件。正如联合国旅游组织大使祝善忠所言:“山地旅游能够促进民间交流、实现利益共享,愈发凸显其在当前国际背景下的价值。”

可持续发展“实践场”:山地旅游与生态保护并进

山地是地球的“水塔与碳库”,关乎全球气候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山地旅游的发展,本质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规模、深层次的实践。联合国旅游组织大使祝善忠指出,如今越来越多旅行者向往山野,追求更加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深度体验,这为山地旅游、生态保护以及民生改善注入了新动能。

2025年5月,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与联合国旅游组织(UN Tourism)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建立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应邀访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山岳伙伴关系”秘书处(MPS);并与亚太旅游协会(PATA)续签合作备忘录……这一系列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标志着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行业共识逐渐走向全球治理的制度化安排。

在本届年会上,公布了第二批“世界旅游名山”与新一批“IMTA国际山地徒步旅游示范线路”,新增包括中国黄山、沙特阿拉伯苏达山等8座名山,以及中国长白山森林秘境山地徒步旅游线路、尼泊尔蒙杜姆徒步线路等6条示范线路。德维尔潘表示,并非简单的荣誉授予,而是为了树立可借鉴的标杆,构建一套融合生态保护、文化尊重与品质体验的价值标准体系,正引导全球山地旅游从“资源导向”迈向“价值导向”。

贵州作为中国山地旅游发展的典范,其“山地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作为典型案例被多次提及,从梵净山、荔波小七孔的生态研学,到龙宫“溶洞+非遗”、万峰林“八音坐唱+田园骑行”等文旅融合项目,贵州将山地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026年展望:构建更具韧性的山地旅游生态系统

根据联盟2026年工作要点,下一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将继续深化国际协作,推进《山地徒步旅游设施建设与服务要求》中国国家标准研制,参与ISO国际标准制定,并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员网络。同时,联盟积极争取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的支持,探索在国内外逐步建立联盟办事处,扩大国际“朋友圈”,提升全球治理参与度。此外,联盟将系统植入贵州文化旅游元素,引荐国际赛事、会展活动入黔,推动“赛事+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增长点培育,助力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让每一座山峰都成为和平与发展的见证。”山地旅游不仅是一种旅行方式,更是一种发展哲学——它提醒我们,人类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之间,可以通过协作而非对抗,实现共生共荣。

2025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山地旅游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综合价值,也为全球山地旅游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中国智慧与贵州样本。在全球复苏仍面临不确定性的今天,山地旅游以其绿色、包容、联动的特质,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文明互鉴、增强区域韧性的重要力量。

当全球同仁携手,共同守护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步道、每一个社区时,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关于和平、繁荣与可持续的未来梦想。以山为媒,共赴未来——这或许正是此次大会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启示与最温暖的期许。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