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清山以“中国式现代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纲,交出了一份“人气、财气、名气”三清成效的亮眼答卷。2024年,景区游客量创40年新高,省外游客占比90%、青年客群达75%,入境客流翻倍增长;旅游收入与财政税收增幅领跑全市,国际品牌酒店集群崛起;更以“双世遗”底蕴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媒体曝光超20亿次,“三清天下秀”品牌响彻四海。这份答卷的背后,是山岳型景区破解“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难题的范本。江西财经大学邹勇文教授团队在《山岳型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三清山的实践与启示》中,系统提炼其核心经验:以国际标准嫁接本土文化,以智慧管理赋能生态保护,以全民共享激活乡村动能,为传统景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三清方案”。
一、中国式现代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三清”成效
(一)“人气”:市场人气旺
游人规模再创新高。2024年,三清山单日、单月以及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均创40年来历史新高,核心景区接待境内外游客350万人,同比增长31%,稳居全省景区第一方阵。春节、五一、十一等重点节假日游客接待量均破历史新高,2024年春节假期,三清山游客接待量同比2023年增幅达到80%,同比2019年增幅达100%。
图1 2024年三清山客源结构统计图
客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三清山旅游市场实现了“客群年轻化、结构多元化、团散均衡化”的有益转变。其中,中青年游客占比大幅提高,80后、90后甚至00后成为景区游客主力军,中青年游客占比达到75%;省外游客占比达90%,游客人数占比超过5%的达到12个省(前十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安徽、湖北、辽宁、上海、山东、河南);接待团队游客140万人,同比2023年增幅达35%,团队散客比保持在4:6。
图2 2024年三清山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入境客流显著增长。2024年,三清山境外市场显著提升,全年共接待境外旅游团近10万人,同比实现100%增长。其中,2024年一季度三清山接待入境旅游团达145批次,同比2023年一季度增长了153%,呈现出蓬勃的增长态势。从入境游客占接待游客总人数比例来看,三清山入境旅游占比为2.85%,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29%。
图3 2019-2025年春节三清山酒店与露营基地数量统计
(二)“财气”:景企财气聚
经济指标达到新高。2024年,三清山旅游收入指标实现显著增长,门票收入同比增长23.5%,索道收入同比增长18.3%。三清山多项经济指标实现了新突破,其中财政总收入30858万元,增幅居上饶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68万元,增幅居上饶市第一;税收收入15719万元(其中地方税收收入5629万元,增幅居上饶市第二)。
酒店民宿品牌兴业。三清山推动全区酒店民宿走向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截至2025年春节,三清山共有酒店、民宿、农家乐、露营基地597家,拥有希尔顿、开元、望三清等国际国内品牌酒店,正在新增建设加万豪酒店、法国Club Med地中海酒店、英国Extreme极限运动酒店等国际顶级品牌酒店。2024年,全区宾馆酒店、民宿、农家乐共计床位10000余张,入住率日常保持在60%左右,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预订率均在95%以上,民宿、农家乐带动就业10000余人。
三清山风景 图源:“三清山旅游”微信公众号
(三)“名气”:三清名气响
品牌荣誉度持续增强。三清山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两大世界级品牌,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大国内顶尖旅游品牌。近两年来,获评“中国高铁沿线十佳景区”“2023年度最佳旅游目的地”“2023年度山水景点奖”“2024年度中国文旅融合标杆景区”“2024中国50赏花踏青景点榜”等荣誉称号,成功入选“风景独好”旅游名景区。
媒体影响力快速飙升。三清山全力推进IP品牌打造,策划了一系列有流量、有影响的事件营销、话题营销,媒体影响力和搜索指数呈翻番态势。2024年,三清山在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重点频道或精品栏目进行宣推,全年在各级主流媒体发稿500余篇。广泛开展新媒体宣传,强化与抖音、小红书、B站等流量平台的深度合作,2024年全网总曝光量近20亿次,长期在抖音景点人气榜、自然景观榜、自然景观热销榜榜首。2024年五一小长假前后,央视金牌栏目11次报道三清山,全年央视共报道31次,“三清天下秀”媒体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品牌区位度显著提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以“三清天下秀”点赞三清山。三清山是江西省唯二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合一的旅游区之一。目前,三清山风景区拥有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中国特色民族村寨、2个全国文明村镇和1个全国美丽乡村。同时,依托三清山地理区位、立体化交通优势及完善的业态与配套设施,三清山已成为赣东北地区最主要的一个旅游集散地,旅游品牌区位度日渐凸显。
三清山风景 图源:“三清山旅游”微信公众号
二、中国式现代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三清”经验
(一)对标国际一流,“秀”出世界三清
三清山坚持国际视野、对标国际一流,全力实施“一核、三区、两中心”发展战略,提出打造“高品质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核心目标,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全域协同发展的高效举措,差异化功能布局构建“大三清山”新格局,对外塑造推广“世界三清”发展新形象。一是谋划打造港首国际旅游度假区。三清山突破发展用地红线瓶颈,谋划发展“飞地经济”,通过高位推动将德兴市港首村纳入行政管辖范围,以国际标准在港首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招引国内外高端文旅度假品牌入驻,推进客源市场国际化、产品业态国际化和接待能力国际化,为三清山国际旅居度假空间提升扩容。二是推动建设金沙沉浸式夜游体验区。基于金沙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既有空间框架和产品业态,三清山策划设计和推动建设主题化、沉浸式的夜游新内容和新场景,整体增强三清山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极力激活夜间文旅消费、拓展国际文旅经济。
三是提升发展神仙谷高端民宿集聚区。依托枫林服务区周边重要景点和乡村发展空间,大力提升乡村软硬环境和旅居业态,建设了望三清、桥坞慢漫邨等为引领的精品民宿集群,通过多重并举、整村推进周边村庄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扮靓了神仙谷风景廊道,吸引了国内外各类游客群体。四是改造外双溪和新增汾水双中心。新增建设汾水和美乡村旅游中心,辐射带动汾水、引浆等地乡村产业发展,将成为三清山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的“热地”。推进外双溪片区整体功能定位转型,改造了希尔顿、三清翠微和贪玩熙初云端等一批国际水准的高端民宿和康养酒店,强力展现了三清山旅游“国际范”。
(二)锚定项目为王,“秀”出活力三清
在消费分级与产业转型背景下,三清山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大项目引领、新业态赋能、全要素升级”为路径,通过存量盘活、增量激发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构建“世界遗产+基础工程+乡村旅居+康养度假”四位一体的项目集群,实现从传统观光型风景区向年轻活力范、旅居度假型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一是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和“四个一”调度机制,推进港首索道、桥坞慢漫邨、泊心云舍和开元曼居等重点项目,增强风景区发展后劲。积极谋划港首换乘中心、地中海俱乐部和三清派绿色数字乐园等20余个项目,为未来积蓄发展动能。二是高质量发展民宿产业。大力实施精品民宿培育工程,持续开展民宿提升“五个一”行动,优化扶持政策,推动民宿项目“品质化、集群化、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做优民宿产业。三是高标准开展招大引强。瞄准国际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和建设单位,积极与中铁十九局、中建八局在内的多家央企对接,加深与Club Med、Extreme和长安十二时辰等知名文旅品牌的交流,积极引进了一批IP大项目、新业态。
(三)精耕市场营销,“秀”出美丽三清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传统风景区旅游发展面临着游客需求多元化、营销单一化的矛盾与挑战。三清山通过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分级分类,搭建了全渠道营销体系,开展精准靶向营销,深度触达了目标市场,放大了营销声量,向国内外推广展示了“美丽三清”。
一是建立全媒体宣传推广矩阵。三清山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与线下渠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推广矩阵。在人民网、新华社、光明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大量发稿,在抖音、小红书等头部新媒体持续曝光,“三清天下秀”品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二是构建市场分级营销渠道。三清山在全国划分四级市场,建立了10余个中长线市场营销分中心、开通了100余个城市旅游直通车、举办了近1000场不同规模的旅游营销推介会,与国内外3000余家旅行商及上万家旅行社门店达成合作。三是立体式开展三清主题活动。举办“女神月”“万人团”“云端越野赛”“大学生搭子票”“旅游+摄影”“旅游+网络文学”“旅游+游戏”等主题活动和话题事件,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介三清之美,助力三清山从传统风景区向充满年轻活力和时尚气息的打卡目的地转型。
(四)紧扣人本服务,“秀”出友好三清
旅游市场已进入“下半场”,做优服务是旅游业实现持续活力的关键因素。三清山通过强管理、建配套、优服务、立标准等措施,大力开展“优服务、秀品质”行动,提升了服务效能和国际化水平,实现了管理服务更加精细、游客体验更加暖心。
一是创新“七员一体”网格化管理。创新实施“宣传员、监督员、防火员、禁烟员、救生员、安全员、检查员”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了景区与游客“零距离”沟通,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友好的环境和服务。二是研发“智慧民宿+”管理系统。三清山在全国率先研发“智慧民宿+”管理系统,为游客入住、管理决策、景区营销、公安管控等景区管理服务领域提供支撑,实现了服务发展“零缺位”、便民利民“零距离”、行业监管“零死角”,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管理和游客服务效能。三是升级“八大设施”景区配套。三清山瞄准景区服务细节领域,迭代升级“旅游公厕、平台网点、座椅栏杆、避雨防护、广播监控、标识系统、供水设施、网红打卡”八大基础设施,改善硬件设施体系,提升了景区整体形象和配套服务水平。四是实施服务标准和模式引领。三清山强化服务标准和模式引领,开创了“一套统一服装、一句宣传口号、一组服务用语、一套肢体语言”的“四个一”服务模式,制定了景区轿业、讲解服务、党员志愿者服务等领域规范标准,打造了山岳型景区服务标准体系。
(五)围绕主客共享,“秀”出幸福三清
三清山突破传统风景区单一经济功能,构建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将旅游业演变为激活乡村全要素和全面振兴的综合性引擎,将发展成果同在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探索出一条具有三清山特色的景村一体、主客共享发展新路径。
一是构建利益获取新通道实现经济共享。三清山通过持续推动旅游业发展使风景区在地居民从景区就业、食宿经营、农特产销售、房屋租赁和土地流转等多渠道获得复合型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外来游客在风景区获得旅游体验和情绪价值消费直接带动本地乡村经济,形成“游客得体验、村民增收入”的良性循环。二是重塑乡村文化新价值实现文化共生。三清山将道教文化、畲族文化和乡村民俗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体验的文旅产品,游客在旅游体验中建立起对三清山特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也给当地引入了其他地域文化和观念,同时在地村民实现经济收入,通过文化变现重拾文化自信,形成主客双向的价值传递和文化共生。三是推进乡村工作新机制实现治理共融。三清山创新乡村治理,通过旅游业发展倒逼乡村治理转型,扎实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E呼即办”等工作机制和具体行动,构建起多方协同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有效化解了乡村各类社会矛盾,实现主客共享的治理共融。四是提升乡村生活新环境实现民生共荣。三清山加大投入改善乡村基础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政策倾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医疗养老和全民参保,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福利。建立“5+2就业之家”服务体系,运用旅游夜校、就业培训等方式助力在地村民和返乡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提升了风景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清山风景 图源:“三清山旅游”微信公众号
三、中国式现代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三清”启示
山岳型景区大多是风景资源保护要地和传统旅游开发高地,由于自然生态保护要求和发展用地红线受限等因素影响,其旅游开发程度相比其他资源空间往往趋于保守,开发效果更显相形见绌。三清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成效为传统山岳型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有以下五方面的启示:
三清山风景 图源:“三清山旅游”微信公众号
启示一:开发高价值产品业态
通过向风景区周边拓展开发空间,整合传统山地景观和乡村资源要素,挖掘在地文化内涵及特色,衍生提炼旅游发展主题,形成“生态+文化+乡村”复合IP,开发构建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体系,打造符合不同市场主体需求的多元化业态项目,同时运用数智科技赋能升级游客体验和服务,针对淡旺季实施不同运营策略,让高颜值的传统风景资源向高价值的新型旅游产品转化,使景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启示二:开展高频度品牌营销
结合自然资源与地方人文特色,基于游客画像迭代特征,建立“自然奇观+文化特质”双内容数据库,构建新老媒体平台组合的品牌传播渠道和多层次的市场营销矩阵,通过特色化主题活动、标准化内容生产的高频输出和持续曝光,线上线下全渠道精准覆盖和触达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结构的重点客群,一年四季、四面八方的对外强化风景区旅游品牌认知,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
启示三:提供高标准游客服务
以游客为中心,围绕安全、舒适、个性化三大核心要素展开,构建全周期、网格式、标准化服务体系。高标准的游客服务体系需建立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完备的救援体系,实施“分段/分区责任制”,开发智能预警系统以实时动态监测天气和风景区人流量,开展多语种培训,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建立多语言服务窗口与无障碍设施网络,定期通过游客满意度调查优化服务细节和推进服务体系升级。
启示四:推行高水平运营管理
山岳型景区可采用“保护性开发”、网格化和智慧化管理模式,划定生态红线实施分区管控,建立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系统,实现生态保护问题即时响应。推进“管委会+专业运营公司”协同运营管理,搭建景区运营大数据平台,整合票务、安防、环境监测等数据,应用AI客流预测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客流预警、游客排队、人员排班与应急调度,通过游客满意度调查、环境承载力评估等持续优化运营策略,重点平衡生态保护、开发运营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启示五:搭建高效能发展机制
山岳型景区应围绕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强度、发展特色与服务标准化、运营短期收益与长期综合价值等目标体系要求,明确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建立科学的、超前的顶层设计机制和运营管理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三元共治格局,通过立法保护、科学规划和精细运营夯实发展基础,通过政策引领、资源共享和区域协作实现集群化和链条式发展,持续创新搭建“生态保护-产业经济”协同的发展机制和战略路径,推动现代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