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和不断变化的游客行为模式,城市旅游管理组织亟需将气候前瞻纳入战略规划,通过建设适应性基础设施、推动跨部门协作及兼顾创新与包容,来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城市目的地联盟(City Destinations Alliance, CityDNA)最新发布的白皮书《气候变化与旅游的未来》指出,城市旅游必须主动应对气候风险,以迈向可持续和具备韧性的未来。
白皮书强调,若城市旅游业仍停留在被动应对层面,不仅难以有效化解风险,还可能丧失竞争优势。相反,只有将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旅游规划,才能为城市旅游构建韧性并实现长期繁荣。为此,白皮书建议目的地管理组织(DMO)应从制定单一预案转向多情景规划,以灵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投资建设能够抵御极端天气的适应性系统,例如防洪设施、绿色空间和智能城市技术。通过实时数据监控气候风险,可显著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数据驱动的管理手段有助于优化资源分配和游客引导,从而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游客体验与安全。
跨部门合作同样是气候适应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城市规划者、交通管理者、环保机构和旅游组织应加强协作,构建系统性的应对体系。唯有打破传统部门壁垒,才能打造真正具备韧性的城市旅游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与整体优化。此外,在推动技术创新时,应秉持包容原则,确保数字与气候解决方案能够惠及各类群体。
白皮书进一步提出,未来十年城市旅游的气候适应绝非依靠孤立行动所能实现,而需整合多种可能的发展路径。多元情景规划不仅能提升DMO的战略弹性,更有助于从容应对国际旅游环境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
城市旅游应对气候变化应启动国际合作
该研究虽主要面向欧洲城市,但从全球视角来看,城市旅游应对气候变化同样呼唤国际合作。极端气候事件的跨境影响日益显著,推动国际间的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成为提升整体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国城市如何立足本土实际,善用全球资源与经验,以创新、包容和协同的方式增强旅游业的气候韧性,将直接决定其在后气候危机时代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随着气候适应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转变观念、整合资源、抢占先机,城市旅游业方能在未来实现稳健发展。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