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游客有朝着追求身份认同、身心疗愈、沉浸式体验和灵活时间安排等方向发展的趋势。旅游业者应更注重游客情感诉求、品牌故事和精准营销,以顺应市场趋势。
游客动机方面,旅游如今不再仅是单纯的休闲娱乐活动,而是人们塑造身份认同、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报告指出,日本温泉疗愈和菲律宾潜水等「水文化」旅游日益流行,反映了人们情感重置和身心更新的需求;「新月旅行」(如离婚后的疗愈之旅)和「美丽朝圣」(如首尔的护肤之旅)等新型旅游方式备受青睐,也体现了人们对自我关注的需求。占星、冥想等灵性旅游近期在社交平台受到热议,则折射了人们希望通过旅游寻找心灵归宿的深层需求。
体验设计方面,传统的「打卡式」旅游正让位给更富沉浸感的体验。蒙眼用餐、森林浴、芳香空间、游戏化酒店等产品都越来越受欢迎。因此,营销策略需要转变重心。如今,游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更重视真实而难忘的多感官体验,而非简单的视觉冲击。因此旅游企业需要创造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多感官体验,才能赢得市场份额。
在形式上,小众化与深度探索趋势明显。后疫情时代「微型街区」旅游的兴起,如北京798艺术区等文化地标客流量惊人增长,说明游客更愿意深入探索在地文化。此外,利用社区型住宿和社交应用程序的「独行社交」旅客日益增多,反映了当代游客既渴望独立空间又需要社交连接的复杂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如曼谷的电竞比赛和日本的游戏主题旅游等「电竞旅游」的蓬勃发展,也展示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目的地之间的融合趋势。
在时间选择上,游客正在打破传统思维。反季旅游持续升温,长途火车旅行和徒步朝圣等慢旅游方式也备受青睐,反映游客对细细品味旅程的渴望。此外,体育旅游也日益流行;旅程中,人们不仅观看比赛,还参与其中,与全球社区建立联系。
这些趋势并非仅是旅游市场的变迁,更是消费者行为的根本变化。新一代游客具有内省、体验驱动和渴望归属感等特点,因此旅游业者需要转变营销思路,关注消费者的情感诉求、用心讲好品牌故事;与其追求曝光量,不如精准触达目标客群。更重要的是,要让游客参与到品牌建设之中,让每一次旅游都成为独特的共创体验。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