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江苏、安徽、福建、湖北、甘肃等地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吉林省、陕西省在2025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这一点。多地旨在通过文旅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
01、为何这么多省份提出将文旅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近年来,多地将文旅业定位为支柱产业,这一战略选择既是对经济结构转型的主动适应,也是基于文旅产业自身优势及消费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
1.经济转型与产业替代需求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随着传统支柱产业(如房地产)增长放缓,地方亟需寻找新动能填补经济空缺。文旅产业涵盖了景区开发、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能够带动上下游众多产业的协同发展,还能与体育、科技、商业、农业等行业深度融合。具有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绿色低碳等特点,成为重要替代选项。此外,文旅产业能有效缓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空心化”问题,通过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2.消费升级与新需求驱动
90后、00后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其旅游偏好从传统观光转向深度体验,推动文旅业态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型。例如,县域旅游、非遗体验、美食文化等新场景兴起(如榕江“村超”、淄博烧烤等),证明文旅产业不再依赖自然资源,而是通过文化IP、本地生活场景创造吸引力。2024年国内旅游规模达56亿人次,消费5.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7%,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3.政策支持与战略部署
国家层面将文旅纳入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优化休假制度、完善免税政策等,为文旅消费释放政策红利。地方则通过差异化布局强化竞争力,如内蒙古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广东推进“文旅+科技”“文旅+乡村”融合,浙江松阳以传统村落活化带动民宿经济等。文旅部明确将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培育新业态(如低空观光、沉浸式体验)作为重点任务,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文旅动能。2024年入境外国游客超1.32亿人次,文旅行业也成为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
02、将文旅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有哪些发力点
各省市发展文旅业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从宏观角度来说,就是突出地域特色,在强化文旅融合与产品创新的同时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例如挖掘本地独特的历史、非遗、民俗资源,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像河南“唐宫夜宴”、四川“三星堆”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影视、游戏、文创衍生品扩大变现渠道。北京、杭州、西安等自身历史文物古迹较多的城市,围绕名胜进行再开发再探索,形成文旅一体的全新布局。上海、天津、青岛等时尚特征明显的大城市,主要依靠本地城市界面和景观资源,集中打造主题街区、博物馆等休闲场所吸引消费者。江苏无锡、陕西汉中等城市及大量特色县镇,充分开发本地历史文物景点,丰富游人体验。
从微观角度来看,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引入新业态,因地制宜打造小场景新体验。
例如在湖南汝城,国家级非遗项目“香火龙表演”深受游客喜爱。夜幕降临,舞动的香火龙在夜色中熠熠生辉,烟火从龙身喷出,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呈现出独特的民俗魅力。表演时,村民们将舞动着插满香火、造型威武的香火龙,在夜色中穿梭,烟火缭绕,场面壮观,寓意着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让游客们大饱眼福,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湖南香火龙表演 图源:巅峰智业
江西婺源篁岭古村,以独特的“晒秋”为亮点,全新升级复原沉浸式乡村生活体验点,涵盖乡景、乡俗、乡趣、乡味等旅游业态,各种地道的民俗小吃炒米花、油煎灯、蒸汽糕随处可见,还复原了婺源非遗板龙灯演出。据统计,2024年篁岭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超30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4.5亿元。
婺源篁岭 图源:巅峰智业
文旅业成为支柱产业既是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消费升级与政策驱动的结果。多维度的综合效益,使文旅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