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将目光投向那些万众瞩目、光彩夺目的顶级职业赛事。然而,在城市的角落里,那些由民众自发组织、广泛参与的民间赛事,如贵州榕江“村超” “村BA” 江苏“苏超”等足球、篮球赛,以及民间的马拉松跑团活动等,正以一种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的方式,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民间赛事所蕴含的人文经济学逻辑,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对城市发展的认知。
苏超 图源:南通发布
01人文经济学: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实践”
人文经济学并非只关乎国家战略或产业转型,它更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中。它强调,经济活动的核心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物质积累。在民间赛事中,人文经济学的要素得到了最纯粹的体现:它不以营利为首要目的,而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
例如,贵州的“村超”之所以火爆出圈,年接待游客超900万,其魅力绝不在于专业的竞技水平,而在于它所激发出的纯粹的快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氛围。它让人们看到,发展不只是GDP的数字增长,更是老百姓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这里,球赛成为了连接村民、游客情感、凝聚社区力量的纽带,其价值远远超越了经济范畴。
贵州村超 图源:王晓
在河南郑州,民间自发组织的“马拉松跑团”活动日益兴盛。这些跑团不仅组织训练,更定期举办城市穿越、公益义跑等活动。这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健康水平,更通过跑步的方式让参与者重新发现和体验自己的城市。这种自下而上的活力,正是城市最宝贵的人文资本。
郑州马拉松跑团 图源:郑州马拉松
民间赛事也是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经济学创新实践。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带动文体旅综合服务营收为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同时,苏超促进的城市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体育+”的赛事乘数效应上,也表现在诸多“赛事+文旅” “赛事+餐饮”等多元融合业态创新方面,不仅满足了本地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三成外地游客共同见证了这场文体旅融合的精神美食。
02 民间赛事助力城市发展的“人文”逻辑与现实挑战
民间赛事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其人文经济学逻辑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价值多元化,从“经济效益”转向兼顾“社会效益”的成果共享。 相较于商业赛事,民间赛事更注重其社会价值。它是一种内生式的社会公共产品,以最小的外部投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例如,“村超”为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游客,但其初衷并非为了旅游创收,而是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进而带动了经济效益。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有潜力的民间赛事,在商业化运作中容易陷入困境,面临缺乏专业运营、品牌塑造能力不足等挑战,难以将社会影响力有效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村超 图源: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
二是深度融合,从“单一活动”到“文体旅融合”的有机生长。 民间赛事与生俱来就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烙印。它不像大型商业赛事那样需要刻意“包装”,而是自然地与本地文化、风俗、美食等深度交织在一起。例如,在贵州三都县,一场民间的赛马可能会与当地的非遗歌舞、古镇风情完美结合,参赛者在竞技之余,也能深度体验当地的慢生活。这是一种“文体旅融合”的有机生长模式,而非简单的生硬嫁接。但当前,很多民间赛事在与旅游、商业的融合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文化挖掘和产品设计,未能将本土文化优势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内容。
贵州村马 图源:贵州省体育局
三是消费升级,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系统跃升。 民间赛事的核心是“参与感”和“体验感”。它让人们从“观众”变为“主角”,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参与式体验所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远超单纯的物质消费。这推动着城市的消费结构从“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升级。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挑战:目前,很多地方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对民间赛事参与者的有效支持,例如,缺乏足够的公共运动空间、便利的交通服务、完善的配套设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赛事的进一步发展。
03 构建以“人文”为核心的实践路径
为更好地释放民间赛事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潜能,还必须以人文经济学为核心对现有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提升:
一是注重主客共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城市管理者应将民间赛事视为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一方面,提供必要的公共支持,例如开放更多公共空间,提供赛事报备和指导服务,为民间赛事的健康发展“搭台”而非“包办”。另一方面,在规划城市公共服务时,应充分考虑到民间赛事的需要,例如共享、开放更多的体育公园、自行车道、步道等,让市民和游客都能便利地参与到各种民间体育活动中,实现“主客共享”。
二是深度挖掘文化IP,借助科技打造特色吸引物。 深入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IP,将历史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融入民间赛事。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例如开发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文创”;利用数字增强技术,让游客通过可穿戴设备在观赛之余游览时能实时看到历史场景重现;或者利用大数据分析,为不同人群定制化推荐民间体育活动。这会让民间赛事变得更有“故事性”,从简单的体育活动升级为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吸引物”。
三是高质量、投建运集成式开发文体旅产品。 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家群体参与到民间赛事相关项目的“投、建、运”中来。例如,可以由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开发与民间赛事相关的文体旅产品,如特色美食街区、创意文化产品、非遗体验工坊、特色主题民宿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消费链条。这不仅能为民间赛事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也能让游客和市民在参与赛事之余,有更多“可玩、可留、可消费”的选择,从而真正实现“以赛兴城”高质量发展。
四是完善制度供给,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创新民间赛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持续完善赛事消费促进政策,优化赛事设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建立赛事经济跨区域协同机制,推进基础设施互联、市场标准互认。
民间赛事的发展,其背后是人文经济学的以人为本、发展成果共享以及“人、文化、经济”的平衡发展,是城市最有生命力的表达。它以最真实、最朴素的方式,连接着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文化。当我们重新审视民间赛事的价值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城市的人文温度、文化的自信以及普通人的幸福感。只有深刻理解并践行人文经济学逻辑,我们才能真正让民间赛事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助力文旅市场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王笑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携程研究院/文旅部研究基地首席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中国文化报》2025年9月27日理论版
部分图源网络仅供分享 如侵删
一审:袁佳利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