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共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 RCEP)。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就此启航。
山地是RCEP国家的核心地理形态,构成RCEP国家的核心旅游发展空间。山地旅游可发挥其独特价值,牵动RCEP经济体的集成改革和创新。在此进程中,将在RCEP经济体中产生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集群和世界级的旅游弧线,构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网络。这将为RCEP经济体旅游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2023年9月16日,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编制的《RCEP框架下山地旅游合作与发展报告》在“2023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协定,RCEP将对全球旅游格局起到深刻的重塑作用,并将推动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经济共同体成型。
现节选《RCEP框架下山地旅游合作与发展报告》部分内容陆续推出以飨业界朋友及广大读者。
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群—旅游弧线—旅游网络即将成型
《RCEP框架下山地旅游合作与发展报告》第四期
(一)构建世界级山地旅游网络
在RCEP的推动和山地旅游的支撑下,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群、弧线织就的旅游网络正在形成。
1. 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群正在成型
在RCEP的网络上,共有158项世界遗产,占世界遗产总数的13.7%。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中国的泰山和梵净山、老挝的琅勃拉邦、越南的下龙湾、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的蒲甘、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名城、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的卡卡杜国家公园、新西兰的次南极区群岛等等,都被同一张旅游网络织在一起。在这个网络上,已逐渐形成以46项山地世界遗产为主体的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集群化山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典型代表如表4-1所示。
▼表4-1 RCEP国家著名的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
2. 世界级的旅游弧线织就旅游网络
依托RCEP网络,正在形成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弧线。这条弧线连接了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中国西南地区—东南亚地区。通达的快速交通网络、充满活力的经济廊道、空前的国际旅游人口和密集的山地旅游资源被联结在一起,依托RCEP所带来的开放动能,形成国际化的高地。在这条弧线上,通达的交通正在构成世界领先的快速、通连、密集、便利的大规模旅游通廊。中国国内八横八纵的高速铁路骨架,以及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越国际铁路、昆曼国际大通道等一系列已建成运营的交通工程和中泰、中缅国际铁路等正在加紧建设之中的交通工程,极大地拓宽了RCEP区域旅游网络的通达性,将世界级规模的旅游人口连结在一起(见表4-2、表4-3)。这一弧线连通了一系列充满活力的经济通道,包括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澜沧江-湄公河走廊、中老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将中国的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老挝的琅勃拉邦、越南的下龙湾、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的蒲甘,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名城,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国家公园等诸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遗产联结在一起,并将组织和交换世界规模的国际旅游客流的聚集和流动。这一弧线将在太平洋西线构建一个新的世界旅游中心。
▼表4-2 RCEP框架下的主要通道
▼表4-3 RCEP框架下的主要交通方式
(二)构建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集群
世界级的网络会产生世界级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世界级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将支撑世界级的网络。山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世界级的山地旅游目的地是国家和区域的山岳文明的集中体现,从中能够看出山岳文明是否深厚,是否有活力,能否高效转化为经济绩效,能否有能力走向未来。世界级的山地旅游目的地,是国家山地文明的传承地,是山地生活的集聚地,是山地旅游经济效能的放大器,是山地文明前沿的试验田。在RCEP框架下,山地旅游为核心的自贸旅游网络的建设,就要构建嵌入集成式的前沿目的地开发模式,以绿色现代化、绿色城镇化、绿色国际化构建增长的基石,立足三个发展前沿,即世界创新和科技的前沿、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改革和开放的前沿,形成高质量的国际旅游消费循环,并以这种模式创新立足RCEP网络,推动开拓性的国家形象、现代化国民意识、开放性的国际交换和探索性的发展模式。
▲图4-1 构建世界级山地旅游目的地集群
1. 构建增长基石
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影响的大环境下,保护山地环境,合理开展山地旅游,是人类寻找一种重建与自然和谐的新方式。RCEP框架下的山地旅游要以绿色发展为使命来构建增长基石,尊重人类、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规律,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1)绿色现代化。重新认识山地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不可逆性,重新认识山地旅游的价值,通过模式现代化、科技转化现代化、生活现代化三化来推动山地旅游的绿色现代化。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创新山地旅游发展模式。将绿色发展作为创新的出发点,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前提,尊重社区居民意愿为基础,实施可持续开发与接待,开展绿色旅游营销,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环境,向公众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实施绿色旅游管理,加强企业、政府、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的绿色合作。其次,推动科技转化利用。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在山地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科技在山地环境检测、灾害预防、生态保护、智慧管理、旅游服务等全方位的应用。最后,改善社区生活。以山地旅游促进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的配置,为山区带来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增加就业和收入,促进山地民生改善。
(2)绿色城镇化。RCEP网络中山地旅游的特征是山地与城镇相依、发展相辅相成,以绿色城镇化促进资源要素集聚、产业链延伸,以更好地吸引绿色投资。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城镇建设顺应山地自然格局。围绕山地旅游开发的需要,规划与山地旅游绿色发展相吻合的城镇化建设,明确城镇风貌、建设开发力度,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有效进行空间风貌管控与人口控制。第二,构建与山地旅游相配套产业链。发展服务于山地旅游的三次产业,以酒店、餐饮、娱乐、交通等服务业为主导,带动山地旅游相关的户外运动器械设备的生产以及食品加工、器具加工发展,推动山区农、林、渔、畜牧业的创新发展。第三,以绿色城镇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通过打造绿色人居环境、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尊重与传承地方文化、鼓励居民参与,保障生产方式绿色、生态环境健康安全、资源利用集约高效,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3)绿色国际化。围绕着山地旅游的发展,构建健康、平等、互惠的国际关系,促进游客之间的友好互动、国际旅游要素自由流动。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相互尊重,彼此理解。随着RCEP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和人员流动的便利化,山地将成为各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山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脆弱性,游客在异地的陌生感与好奇感,都需要东道主与游客本着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去共同应对。第二,促进旅游生产要素国际的流动。利用RCEP网络带来的国际旅游要素流动的便捷性,各国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和交流,促进国际旅游要素集聚,优化配置,提高效率,提升山地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 立足发展前沿
利用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抓住RCEP带来的机遇,立足三个前沿,加快推进山地旅游发展。
(1)立足世界创新和科技的前沿。山地旅游是最需要且最适合及时运用新科技的旅游业细分门类之一。通过引入应用新技术、数字技术等,实现智慧化山地旅游发展。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挑战山地生态保护中的科技应用,采用低生态干扰的开发和运营方式,如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多样性、澳大利亚独立演化造就的珍奇性、喜马拉雅高寒山地生物的脆弱性等,都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需要解决的世界级难题。第二,促进在山地旅游服务应用,利用科技手段,防患人员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增加引导游客熟悉山地环境,实现精准营销与针对性服务。第三,综合利用多种科技手段,提升游客对山地环境的体验,更好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独特性,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山地变迁、不同季节的山地美景。
(2)立足可持续发展前沿。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面对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后山地旅游如何快速恢复问题、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也要面对RCEP各国经济差异、城乡差距问题。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加快市场重启与宣传推广。新冠肺炎疫情让山地旅游目的地失去了国际游客,一些山地度假村,缆车、滑雪索道、酒吧以及餐馆都被迫关闭,RCEP框架下,加速边境开放、放宽旅游限制。第二,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措施。认识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环境与资源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做出科学预判,加强气候变化对观赏旅游、冰雪旅游、观鸟旅游、徒步旅游等山地户外旅游活动以及对山区农林牧产业、文化遗产与生活方式等带来的影响研究,创新旅游产品与发展模式。第三,社区参与模式的探索与推广。RCEP各国在社区参与旅游涉及的体制制度、产品创新与路径拓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中国贵州黔东南山区苗族蜡染、苗族银饰制作、苗族刺绣、鸟笼编制之灵、古法造纸等传统手工艺的旅游资源化利用就是典型代表,要加快模式总结,分析其可推广性。
(3)立足改革和开放的国家前沿。山地旅游开放面临诸多挑战,唯有各国加快合作,不断创新,才能重振山地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探索旅游主导下的山区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对社会治理模式的革新价值。第二,创新跨国跨地区山地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跨国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公司等,在RCEP框架下各国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协调,规范山地旅游行业监管与发展,联合投资形成利益共同体。第三,跨国旅游产品与形象推广。以旅游通道或产业链中的产业分工为基础,合作开发跨国旅游产品,共同进行市场推广活动,提升国际山岳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 形成高质量循环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RCEP国家应共同谋求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发展,构建国内外市场、要素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系统,保持市场稳定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促进开放和合作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共同发展。RCEP框架下的山地旅游可以促进国内外经济与消费的大循环,为成员国带来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文化交流,推动地区的繁荣与进步。
(1)以山地旅游促进要素流动。疫情后的旅游市场,消费者更加青睐于自然,山地旅游成为热点。第一,促进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动。在RCEP框架下的开放互惠性,以山地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通过互联互通,畅通信息、服务、资本、技术、智造等要素,降低交易成本,共同构建山地旅游大市场。第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山地旅游是主客双方相互了解的纽带,通过旅游,可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助于相互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民心相通,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海外投资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以亚洲、澳洲风尚参与国际经济、消费大循环。RCEP国家涵盖了亚洲、澳洲两个大洲,在这两个大洲发展国际化的山地旅游,需要凸显亚洲、澳洲的风尚。以亚洲为例,根据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世界山地旅游发展趋势报告(2020)》,亚洲未来山地旅游将是:山地旅游消费群体将更加“前卫”,山地旅游需求更加时尚;山地度假成为中产阶级及中老年人的需求,山地度假市场空间潜力巨大;山地旅游需求呈综合性发展,山地旅游产品需多元化升级;山地户外运动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规范化及标准化为市场所需;山地文化体验需求将会增加,山地旅游文化需内外兼容。RCEP框架下的山地旅游,一方面要充分体现亚洲、澳洲风尚、业态和生活,吸引国际旅游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RCEP国家互为客源国的优势,利用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消费水平,促进跨国旅游。
4. 成为绿色支柱
山地旅游以创新发展立足于RCEP网络,并推动其形成开拓性的国家形象、现代化国民意识、开放性的国际交换和探索性的发展模式,成为RCEP国家绿色发展的支柱。
(1)开拓性的国家形象。通过发展和推广山地旅游,可以展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承诺和责任,展示国家的科技创新以及在山地旅游中应用的成就,展示山区发展中以旅游为切入口的制度改革、产业升级转型的决心,塑造热情友好、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
(2)现代化的国民意识。通过山地旅游的文化交流、技术交流、价值碰撞,助于国民了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理解和尊重不同背景的人们,并在旅游社区参与中,培养国民独立理性思考与自我判断,助于形成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助于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3)开放性的国际交换。山地旅游作为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心之所向。山地旅游发展会涉及多元化物、人、信息的交换,在RCEP框架下,通过山地旅游开发建设的项目合作、旅游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培训、旅游信息的共享等,促进山地旅游成为开放性的国际交换的重要平台。
(4)探索性的发展模式。山地旅游在复杂的自然经济文化背景下发展,各国都需要通过探索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与应用、共同合作等,寻找到再适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也是山地旅游探索发展的动力所在,并成为区域探索性发展的重要实践与先行者。
本文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原创首发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
一审:李雪
二审:吴丹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