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托尔要塞城墙上看老城
科托尔街头的猫冰箱贴
藏于亚德里亚海科托尔峡湾的深处,背靠奥尔延山和洛夫琴山,黑山海滨城市科托尔在巴尔干半岛保存着完好的中世纪古城。过去几千年,古罗马、斯拉夫、威尼斯、奥匈帝国都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如今,科托尔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成为黑山的旅游名片。
走进山水画卷
清晨,邮轮慢慢地驶向平静的峡湾,薄雾笼罩下的科托尔古城宛若世外桃源,渐行渐近,愈加清晰。天空蔚蓝,青山如黛,红瓦白墙的建筑,蜿蜒曲折的城墙,都倒映在湛蓝的海水里,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卷。
依山傍海,易守难攻,这座天然的避风港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科托尔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伊利里亚人居住于此。这之后,古罗马人和拜占庭先后将这片土地据为己有。到了公元6世纪,东欧和中欧地区的斯拉夫人来到巴尔干,与伊利里亚人融合了几个世纪。他们的后裔建立的杜克利亚公国12世纪并入塞尔维亚,科托尔从此进入百年黄金时代。
进入15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占领黑山北部山区,而沿海的商贸之城科托尔则被海上称霸的威尼斯控制着,古城内的建筑以及防御工事大部分出自这个时期,威尼斯人在亚德里亚海的科托尔周边建起了城邦和补给站。
港口不远处是古城正门,又称“海门”,结实厚重的古城墙与之相连。1555年,威尼斯统治者为了完善城市防御体系,建造了这座宏伟的城门。门楣上的城徽因不同统治者数次变换,由镶嵌着威尼斯的圣马可雄狮雕塑,换成象征着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再换成铁托说过的名言“我们不会拿别人的,别人也休想抢我们的”。2006年,黑山独立,科托尔也成为“黑山最美城市”。
科托尔古城在近代经历了多次战争与自然灾害的毁坏,于历史沉浮中艰险求存,在战火纷飞中换来涅槃重生,整体面貌得以完整保存,连同周遭的科托尔自然保护区一起,早在1979年就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触摸千年艺术
进入城墙内,犹如穿越时空,古韵浓厚的中世纪古城映入眼帘。几座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广场,被数条街巷串联起来。宽阔的武器广场、光亮的石板路、沧桑的老房子、高耸的教堂,一砖一瓦都诉说着科托尔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往事。
武器广场曾是守城士兵居住的地方,因存储武器而得名。位于广场一侧的钟楼建于1602年的威尼斯时期,从始建到竣工,经历了两次地震、两次迁址,才有了今天的模样。钟楼下面的黑色锥形石柱,人称羞耻柱,以前用来惩戒犯人。罪犯被抓后,会被锁在石柱上,任由他人围观。
离开武器广场,沿着弯曲的小巷来到圣特里芬广场。广场因1166年建造的圣特里芬大教堂得名,为罗马式与巴洛克的融合风,是亚德里亚海沿岸现存最古老的教堂。有趣的是,教堂的两座钟楼高度不一样,据说是地震后重建时因经费不足造成的。
始建于1902年的圣尼古拉教堂,为拜占庭风格,顶部有两个相对的六角庭,后面是墨绿色的圆穹顶。而不远处建于1195年的圣路加教堂,则又属于罗马式与拜占庭相结合的风格。圣路加教堂是古城内唯一遭受多次地震仍未倒塌的一座建筑,可能由于其内部的地面用大理石铺设,地基稳固的原因。
科托尔的古建筑非常多,虽然拿破仑剧场、武器大楼以及一些当地贵族的私人府邸都是数次遭受地震破坏后复建,仍难掩其中的珍贵与艺术性,值得去慢慢欣赏和了解。在科托尔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多种族的多种文化在此碰撞、相互融合,建筑的多样性仅是具象之一。
猫城悠闲漫步
科托尔古城静谧,更适合漫无目的地闲逛。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光滑明亮,两侧的建筑古朴沧桑,狭窄深邃的小巷仿佛被编织成一个精心设计布局的迷宫,穿行其中,就如同乘上时空机,遇见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是一座有爱的城市,也是一座猫城。当地人相信猫能带来好运,所以城内随处可见猫的身影,它们和这里的居民一样,都是古城的主人。走上几步,就能遇见三两只猫咪,或慵懒地横躺在巷道中间,或眯眼晒着太阳。古城内有猫博物馆,猫纪念品店,总有几款有趣的小玩意试图阻止游人前行的脚步。
圣尼古拉教堂旁边的小巷就是通往古城墙的通道,数不清的台阶与满是碎石的山路并未阻止探索山顶绝美风光的决心。矗立在圣乔瓦尼山上的科托尔要塞最早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后来威尼斯人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了防御工事。几经易主后,从山上的堡垒如长城一般延伸至山脚下的城墙,越发坚固与完善。2017年,包括科托尔要塞和城墙在内,几个当年威尼斯人修建的防御工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黄昏时分,登顶科托尔要塞,行走在最高处的城墙之上,夕阳的余晖已将科托尔湾染成一片金色。远处群山连绵,海水平如镜面,岸边的白色游艇仍不停歇,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弯弧。教堂、钟楼、老房子、广场,以及纵横交错的街巷,竟有了文艺电影的质感,宁静、唯美都不足以形容古城的美。
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科托尔又变成一个童话中的世界。人们或在广场上的咖啡厅,或在餐馆里品尝着美食,或与三五好友聊天叙事,没有世俗的纷杂和浮躁,享受纯粹的休假时光。
一审:李雪
二审:吴丹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