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巨峰,在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高峰上看天高海阔;徜徉九水,在曲折蜿蜒的溪畔听流水潺潺;徒步仰口,在浓郁的福寿文化里品味岁月静好……2024年,崂山风景区坚持以“六个现代化”为战略抓手,围绕“提质争先年”部署要求,提效提质,奋力争先,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累计接待游客623.3万,入选全国首批“避暑消夏好去处”名录,景区“1355”融合治理体系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地方范例”。
文旅融合,魅力山海添动力
2024年,崂山风景区立足崂山文化沃土,坚持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精耕山海,细作人文,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崂山吸引力。
在探源挖掘上,开展崂山风景区世界遗产申报,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建设和发展崂山文化;完成500余处摩崖石刻数字化信息采集,开展34处象形石文化研究;依托崂山文化智库,围绕山海、儒释道、红色、民俗等开展专题性研究,编纂出版系列文史丛书,搜集整理崂山文化传说、音乐戏曲、绘画诗词等书籍画册、影像制品1500余套,同时拍摄大型纪录片《大道崂山》,多维度、全面展示崂山的厚重文化和勃勃生机。
在活化利用上,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跨界融合,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借助VR、AR、全息成像等技术手段,以“大道·崂山”为主题,精心打造崂山文化展示中心,设置全感慢游、弧幕影院及创意互动等空间,对崂山自然历史、故事传说等进行智慧化再造和多维立体呈现;建成多功能崂山太清非遗展示中心,成为人文崂山新名片;创新打造“山海印集·非遗在景区”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100余场;推出云旅游、云直播等新业态,打造“线上看崂山”,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和应用场景加速融合。策划推出踏春赏花、寻真悟道、乐山乐水、“乡”约崂山等特色文旅线路20余条;组织开展“太平晓钟·福道崂山”“春游青岛·上崂山”“海誓山盟”“太清水月”“首届崂山道教武术节”等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游客文化体验感。
在弘扬传播上,加强与国家、省市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合作,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策划推出“望星崂山”“山海骑遇”自行车赛以及“遇见崂山”“嗨拍崂山”“诗话崂山”等线上线下推广活动,网络传播总流量达到5亿+;围绕特定节日及群体推出“沿着黄河遇见海”“毕业生畅游季”等促销政策10余项,有效激活文旅消费市场;在市内机场、地铁、酒店等场所开展联合推介,并赴国内外主要客源地开展主题营销20余场,崂山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品质提升,好山好水优成色
坚持游客至上,全力打造体验精致、设施精良、环境精美、服务精心的旅游环境。
着力提升服务设施品质。高标准完成九水客服中心、山海奇观游步道等12个基础配套建设项目;二龙山景区焕新开放;优化升级景区东线,开展沿线车站港湾式改造,景区东线“最美滨海旅游路”获评国家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入选省级十佳示范案例,大河东游客服务中心等4个项目获评全省优秀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全省A级景区旅游厕所暗访检查中,景区成为唯一“零负面评价”单位。
着力打造一流旅游环境。深化“1355”景区融合治理体系建设,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对扰乱旅游秩序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完善景区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实现车辆全路、全时、全过程监控,建立健全“交通事故应急快处”和假日“统一指挥、三站联动”“五方包路、联合管理”机制,有效保障交通秩序。扎实开展景区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景区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
着力提供优质旅游服务。深化智慧景区建设,扎实推进“信号升格”行动,在全市文旅场所率先推出高层次人才专属“亮码通行”和全渠道支付服务;上线开通崂山云旅游平台,真正实现了游客边走边听,沉浸式游览。坚持“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游客一切”服务宗旨,集中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制定实施景区旅游服务岗位标准,推行“五员”服务模式,举办讲解员技能比赛,组建“爱在山海间”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0余场次,持续做靓做响“温情崂山”“微笑仰口”“九水情长”等一批服务品牌,让暖心、温馨服务成为景区最美风景线。
着力提升绿色生态质量。牢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崂山,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景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完成国家层面公示,完成景区生态价值评估,入选省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区域和全市首批“无废景区”。压实森林防灭火属地化、网格化管理责任,加强“技防+人防”建设,全力确保森林安全。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红)
一审:李雪
二审:吴丹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