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来,旅游行业经历了从“熬过去”到“活下来”的过程,但目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未来旅游如何发展也成为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旅游从业者要抓住线上旅游新机遇
旅游业的确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19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然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年国内游客28.8亿人次,比上年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286亿元,下降61.1%,旅游业损失巨大。
面对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冲击,旅游市场和旅游从业者应当如何做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认为:“其实这是一个旅游从业人员转型和充电的好机遇。”基于平时的调研,郑晓幸发现,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无论是素质能力、应变能力还是适应能力,跟国外的导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一些旅游从业者如果还抱着以前的老观念,是肯定不行的。“一定要趁这个机会加强充电和转型。”
郑晓幸认为,在疫情下,虽然传统的旅游行业遭受了冲击,但是线上旅游却开始兴起。旅游从业人员可以抓住线上旅游这个机遇,学习一些新技能,将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网络技术手段对接起来,创造一些短视频、抖音等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一些差异化或者个性化的服务。
让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过去的20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开始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代表委员眼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乡村旅游业必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表示,牢固树立全域旅游观念,把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不断促进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发展,让每个村落既是生活区,又是生产区,还是风景区。
“以人为景,以旅为媒,以文为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既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刘家奇说。
对于乡村旅游,刘家奇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一、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主导”的原则,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城市资本下乡投资兴业,促进“农旅文”三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二、研究制定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旅文”三业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有效盘活农村集体闲置的荒山荒坡、堰塘水域、湖泊、森林、历史文物及古院民宅房产等资产资源,激发农村的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三、遵循“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科学规划”的发展原则,因村而异,编制科学合理的村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加大对旅游业恢复正常经营的政策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定和扩大消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
政府工作报告中传递的中国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信号,也让旅游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
去哪儿CEO陈刚表示,旅游市场主体数量多、从业人员也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强,旅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且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中国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陈刚表示,伴随着经济的恢复,旅游产业将在2021年迎来新机遇,一方面旅行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将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改善、与文化等其他产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个性化、品质化的提升等,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运行,尤其三线以下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将对促进消费、稳定就业、加速内循环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更好的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陈刚建议,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鼓励节假日出游,加大对旅游业恢复正常经营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