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21日,2021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在“云端”盛大启幕。在全球疫情防控收紧的特殊背景下,本届年会通过实时视频连线方式举办,主会场设在联盟贵阳总部。国际组织、机构、联盟会员和业界专家、企业家聚集“云端”,包括国内会员、国际组织、业界专家、媒体等约50名代表在主会场出席会议。年会主题为“国际组织如何在全球旅游复苏与重塑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联盟个人会员、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原主任徐京以视频方式作主旨演讲。
很高兴线上出席2021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感谢何亚非秘书长和傅迎春执行秘书长的诚挚邀请。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A)自2017年成立以来的四年里,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在信息分享、案例分析,还是标准指南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我作为联盟的个人会员和专家委员会成员,真诚地表示祝贺和欣赏。虽然是线上,很高兴见到老领导邵琪伟副主席和弗朗加利荣誉秘书长以及魏小安、戴斌和陈铁军等老朋友。
我的发言主题是“谈国际旅游组织在疫情常态下发挥平台和协调作用”,题目宏大,但时间有限。我提纲挈领谈四点,前三点和复苏有关,第四点谈重塑。
倘若要谈经济复苏,首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疫情对旅游业冲击的严重性和持续性。正如大家所知,本来每年15亿左右的国际旅游抵达人数,2020年一年就减少了10亿,往后倒退了30年。最新数据表明,世界旅游业2019年对全球GDP直接贡献率是4%,2020年降至1.8%。这是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其数据的完整性我们可以提出质疑,起码我认为仅用70个国家的不完整数据作为依据是不够科学的。尽管如此,这么大的受损率足以证明旅游复苏所面临的严峻性。
进入2021年夏季7、8、9月份,跨境旅游出现良好的恢复势头,很大程度得益于欧洲国家的高疫苗接种率,但总体来看,由于大部分亚洲国家入境游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全球所恢复的程度大致也只能达到2019年的40%左右。
倘若对旅游复苏作预判,我看过一份资料,说43%专家认为2023年旅游能恢复至2019年水平,而45%的专家更认为要到2024年才能恢复。换言之,并没有统一的倾向性意见。唯一能谈得上报喜讯的入境目的地屈指可数,也就是南亚岛国和加勒比海地区,剩下的全是内循环的旅游。因此,我们要打持久战。
旅游复苏变幻多端,刚刚看到一线曙光,一个局部的疫情反复又让局面回到了远点。奥密克戎变异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在这样复杂的过程中,国际旅游组织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发挥哪些作用?有什么方法、规律和路径可以作为旅游大家庭的一分子发挥其平台和协调作用?我个人的体会,当务之急大致就是三拿:拿数据、拿案例、拿指导原则。
首先,在危机面前,提供有力的数据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摸清家底,用数据说话。全球和地区疫情对旅游业影响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涉及方方面面,但急迫需要的数据可涵盖:
-疫情对旅游业经济和社会影响的分行业数据
-全球通胀对旅游业影响的数据
-能源价格对旅游业影响的数据
-旅游企业倒闭数据
-供应链危机对酒店业和餐饮业影响的数据
国际组织是收集分析这类数据最有效的平台和机制,但目前几大组织基本没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或是做得微不足道。UNWTO十一月份有份经济影响报告,深度还可以再提高,比如分行业的具体分析数据。
其次,提供案例同样至关重要,所谓手把手引导。国际旅游组织作为平台,更需要收集分享各国在应对危机中的成功案例,尤其是疫中和疫后呈现出来的新旅游运营模式和新的业态。通过案例的示范作用,引导行业走出困境。人们饶有兴趣地注意到,在如何寻找新的客源市场机遇的案例中,马尔代夫成功地开拓印度、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国家的经验可圈可点,及时解决了中国客源市场的断供危机。再比如,各分行业如何涅盘重生,国际转国内旅游的案例更值得业界关注。甚至一些围观的案例,如导游转卖红酒的生存之道,旅行大巴司机对接Uber、,旅行社直播带货等等,都是值得收集的抗疫素材。当然眼下急需的案例是如何跨界重生,旅游+山地、旅游+康养、旅游+农业等。
第三方面的工作是提供国际层面的旅游复苏和重塑指导原则和技术标准。毋庸置疑,国际旅游组织当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领各国,举起“旅行再出发”的大旗,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上,旅游对经济复苏固然重要,但本行业如何走出困境更急迫,必须拿出国际标配的危机管理的相关指导原则。
要跨越国境恢复国际旅行,没有卫生部门的认可,想都不要想。旅游部门只能扮演配合的角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坐等不作为。就此意义上讲,国际旅游组织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倘若能够拿出和推广有效的既保证卫生措施又逐渐恢复出游的指导意见,就显得格外重要。今年夏天,欧洲的疫苗数码证书对欧洲范围内的复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否拿到其它地区参照?旅行气泡或绿色通道可否实施值得研究。中国的绿黄红QR码也是可参考的标准。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WTTC)拿出的目的地复游通行图章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工具。
技术层面的指导性国际文献同样是国际组织的强项。我读到了湄公河旅游重塑的公关计划(Communication Plan), 亚太旅游协会(PATA)危机资源中心研发的旅游目的地韧性复苏模块(Tourism Destination Resilience Modules)亦颇有指导意义,再如国际山地联盟(IMTA)的徒步旅游指南等也在技术层面发挥了作用。
但是目前全球最缺乏的就是全球旅游复苏行动计划。这样的方案即是政治指导纲领,也是技术指导标准。回想当初,2004年海啸之后,在UNWTO的协调下,各国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各大旅游企业、各主要国际旅游组织以及国际援助机构等在泰国普吉岛召开了全球应对海啸旅游振兴特别会议,在会上通过了著名的普吉岛全球旅游复苏行动计划。遗憾的是,当今遇到的更是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灾难,但在国际层面缺乏统一的计划和共同发出的声音。
最后关于旅游重塑,谈一个观点,结合后疫情的世界新格局,探讨国际旅游组织如何在未来发挥作用。
我们不妨回看一下历史,联合国系统的各个专业机构基本都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旅游业国际组织也不例外。世界旅游组织(UMWTO)的雏型是官方旅游组织国际联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Official Travel Organisations - IUOTO),1947年在海牙成立;亚太旅游协会(PATA),1951年在旧金山成立;欧洲旅游委员会(ETC)也是战后的产物(1947年在伦敦设立)。所有这些国际旅游组织的基本宗旨都是呼吁各国发展旅游,解决要还是不要的问题。如同莎翁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经过70多年的努力,各国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标志性的里程碑有1980年通过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the Manila Declarationon World Tourism), 首次尝试了对旅游功能的界定,明确了发展旅游业的国家责任;还有从旅游统计角度,在1991年的渥太华国际旅游统计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旅游卫星账户的概念,呼吁各国旅游、劳动和统计管理部门加大投入,研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总体就业的贡献。当然,体现这一历史进程也包括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WTO)成功地变成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被列入专门机构的框架,从而预示了旅游业的主流地位。同理,2012年G20墨西哥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明确了旅游和就业与发展的关系。人们也不能忘记,十多年前,两大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UNWTO)和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WTTC)联合发起的致几十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公开信,强调旅游在促进发展、创造就业和支持绿色经济等方面的贡献,起到了很好的呼吁作用。
可以说,“To be”的问题已经解决。这个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
当今和未来,国际旅游组织(老的、新建的和将要建立的)的宗旨不再是关注要不要旅游的问题了,而是注重如何发展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将变成“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no longer a question. Because it will be a question of how to be!”。就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旅游组织的平台作用则是如何利用新智能、新数字和新业态,跟上时代的发展,融入新一轮世界格局的发展议题中。
我更看好当今具有专业细分背景的一些国际旅游组织,如聚焦山地旅游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A)、聚焦都市旅游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聚焦大型企业的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WTTC)、聚焦城市营销的欧洲城市营销组织(European City Marketing),以及很多分门别类的专业跨国协会,如美食旅游、葡萄酒旅游等。
在这个旅游进化的过程中,看疫中复苏,看疫后重塑,国际旅游组织不仅要关注如何发展的问题,从地缘上看,机构东移到亚太地区,亦是当今可能的走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组织更应该关注迭代升级版的旅游大趋势,那就是更加气候友好型的旅游、更加环境友好的旅游、更为负责任的旅游和更为可持续的旅游。希望国际旅游组织这一平台同样朝着这个走向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