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琪伟:关于中国-东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1-12-29 17:15 作者: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2021年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12月27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沙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东盟文化旅游活动周在湖南长沙正式拉开序幕。活动周以“共建‘一带一路’,共赢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密切中国—东盟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加深中国—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开幕式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发表书面致辞;湖南省副省长何报翔,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原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泰国驻华大使阿塔育·习萨目,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和东盟各国驻华使馆代表等多位重磅嘉宾出席活动。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原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开幕式后的“中国-东盟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对话”上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国-东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关于中国-东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东盟文化旅游活动周”在长沙隆重举办,组委会邀请我在“中国-东盟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上做个演讲。我想就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中国-东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背景

一是中国-东盟国家关系持续深化。中国和东盟友好关系源远流长。1991年7月,中国与东盟开始对话进程。3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不足80亿美元跃升到6846亿美元,增长80余倍。今年前11个月达7895.3亿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由东盟发起并以东盟国家为主体成员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望于明年初正式生效。2019年,双方人员往来已超过6500万人次,每周有近4500架次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双方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还结成了200多对友好城市。

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对中国和东盟关系提出了建设“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和友好家园”的建议,为下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关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主席还提出积极考虑疫后有序恢复人员往来,继续推进文化、旅游领域交流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是百年未遇的新冠疫情给全球旅游业造成重创。截至2021年12月23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2.76亿例。全球旅游业遭受巨大损失。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11月29日预测,2021年全球旅游业因新冠疫情损失将达到2万亿美元,2020年国际旅游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为2.4万亿美元,两年损失预计将达到4.4万亿美元。2021年全球国际游客总人次比2019年减少70%至75%。因世界各国疫苗接种率不均衡、新毒株出现等不确定性因素,旅游业的复苏进程随时有放缓的可能。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给刚呈复苏之态的旅游业蒙上新的阴影。这势必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人文旅游交流带来新的挑战。

UNWTO最新调查问卷显示,45%的受访专家认为国际旅行将在2024年甚至更晚才能回到2019年的水平;43%的受访专家认为国际旅行将在2023年回到2019年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的旅游业是全球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样来自UNWTO的报告,东南亚2021年入境旅游收入可能会下降82%。基于全球疫情发展状况,我判断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旅游仍将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

从中国来说,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新冠疫情使旅游业的复苏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阶段性小幅反弹不断,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尚待时日。基于新的形势背景,包括中国-东盟在内的全球可持续旅游发展,将共同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客观环境。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主题,无疑也是中国-东盟旅游业发展的主题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的必然选择。

1998年,联合国第十九届特别会议首次将可持续旅游业列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定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一个社区或地区,长时间维持旅游的发展模式,也可以认为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自身的活力,不影响其他事物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呼应,旅游业也构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目标。包括: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保证和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保护未来旅游资源或产业开发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于促进旅游业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生活;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形成发展整体,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冲击,旅游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亟需旅游业重新审视传统旅游发展方式。旅游业需要在“可持续”理念引领下,深入探索高质量产业发展之路。可持续、高质量应该成为各国政府和业界共同追求的目标,而支撑这个目标的核心要义是建立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及需求导向的旅游治理体系,包括理念指引、方式创新、模式优化、管理科学、人才结构等,唯有从数量质量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旅游业才能保持不竭动力,才能奠定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旅游业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不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必须把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列入旅游全行业、全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必须深入推进国际和地区合作,从而实现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旅游业历来都被视为“绿色、低碳、生态”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它给人们带来了“绿色福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守住这条底线,切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老路。旅游业依赖的是优质的生态环境,旅游业最反对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旅游业应始终成为生态环境的坚定守护者。当前,应该立足于实践生态文明的标准,在新起点上“再出发”,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贡献者。

 

三、对中国—东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尽管各国旅游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是我们共同利益所在,也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此建议:

(1)总结中国—东盟旅游业合作发展前30年,特别近10年的经验。以面向未来、合作共赢为目标,总结提炼出合作发展的基本经验。推动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倡导的共建、共享、共赢的战略思想。比如: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推动旅游合作;中国和东盟各国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中国和东盟各国旅游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中国和东盟各国积极开展丰富精彩的旅游推广活动;相互吸引和输送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等等。

(2)共同应对当前旅游业,特别是旅游企业遇到的巨大困难和挑战。UNTWTO专家对疫情影响的预测表明形势是严酷的,这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我建议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旅游业界,应联手釆用多种手段研究提出应对旅游复苏振兴的政策策略和方法路径。

(3)把中国——东盟交通的互联互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水平提升。目前,中国和东盟之间空中交通、陆路交通和海上交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是,要满足今后10年乃至30年的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的巨大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2019年仅中国赴泰国游客人数就达到1098万。随着中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出国出境旅游的总人数还将持续增长,中国赴东盟国家的游客也将大幅增加。这就需要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加以保障。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和东盟互联互通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4)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注重融合旅游要素,维护好综合产业生态。一是要维护好旅游业内部的生态链关系,包括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平台之间合作,形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品牌维护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处理好旅游产业与旅游关联产业链的关系,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能带动多产业协同发展、互相促进,获得更大综合效益。随着新兴业态的发展,旅游关联产业也随之不断拓展,这也促使我们要更加注重旅游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的需要,也是提升游客体验感的要求。三是要突出国家和地方特色旅游元素,做出特色旅游产品、推出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以充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不断增加回头客的比例。

(5)中国-东盟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关注现代科技对旅游业的深刻影响和重塑作用。我们正面临百年未遇之科学技术大突破,持续的科技创新将给全球包括中国和东盟旅游业提供强大动能。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促进了现代交通、现代城市、现代乡村的突变,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技等都在同步高速发展,已经并将对世界包括中国和东盟旅游业带来革命性变化。中国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其中将基本实现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这意味着中国地面交通水平将提高到一个全新层级。并且中国正在研制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安排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含可变轨距)客运列车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研发。在全球范围时速1000公里的“超级高铁”,超过音速24倍的极超音速空天飞机,小型载人飞行器以及超级海洋邮轮、航天旅游的发展等等,都将全面改变游客出游方式,从本质上改变旅游者的时空观念和出行方式,旅游产业也必将因之发生巨大的变革。因此,我们研究中国-东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现代科技赋能的无限作用。

(6)做好政策储备、措施储备、市场储备、人才储备等相关工作。在现阶段对于中国东盟旅游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建议引起相关部门和旅游业界的高度重视。

 

借此机会,我代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表达如下愿意:“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促进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是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宗旨,代表了联盟致力于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我认为非常契合本次“中国-东盟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对话”的主题。

中国-东盟是全球山地资源的富集区,不同的纬度、海拔和气侯造就了形态多样的山地生态系统、生活空间和旅游资源,在全球山地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好自然和人文生态,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山地民众依山而居,伴水而栖,为生态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人文基础,为山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人们持续分享“绿色福利”。

合作共享是旅游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在“后疫情”和“疫情后”旅游业发展的新时期,合作共享理念将进一步被唤醒,并将形成国与国之间的旅游利益共同体,而国际组织将在新的背景下发挥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并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山地旅游发展的合作机制,包括探索构建有利于推动建立山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合作平台;探索构建有利于产品供给和市场推广的共享平台;探索构建有利于山地旅游发展研究与评价平台;探索构建有利于山地旅游投资合作与创新平台;探索构建有利于国际旅游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的服务平台。我今天提出的只是初步的建议。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愿意在这一有意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愿意与所有持积极态度者成为合作伙伴。

明年三月下旬,文化和旅游部、贵州省政府和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将在贵州共同举办“首届亚洲山地旅游推广大会”,我们诚挚的邀请东盟各国的朋友们莅临大会,携手共筑亚洲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