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5月29日,第三个“国际山地旅游日”主体活动——世界遗产名山(金佛山)峰会在重庆市南川区隆重启幕,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山地旅游绿色发展。活动得到世界旅游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亚太旅游协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主题论坛高端智慧、前沿观点、趋势对话、专家意见精彩纷呈,现陆续推出以飨业界朋友及广大读者。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在峰会上发表演讲:
当前正值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山地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应该审时度势。
今天主要讲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全球变局与大疫情对旅游业、山地旅游业带来哪些启示、机遇与挑战。二是关于如何化危为机、转型升级。
一、全球变局与大疫情对旅游业、山地旅游业带来哪些启示、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国际角度来看。20世纪有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DNA结构。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了供需精准匹配,激发了众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这些变化给山地旅游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越来越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其中尤以中国最为突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同样正在发生大变局,G20等更具广泛代表性的全球治理平台影响日益深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还时代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广泛国际共识。此外,自然界正面临三大危机,即环境污染危机,气候变化危机,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危机。以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危机为例,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2015年至2020年间,全球每年森林砍伐量约为1000万公顷。这三大危机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山地旅游把生态优先放在前面很有意义。人类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已有35年,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上发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5年前还是发展计划,现在人类必须更进一步迈向可持续发展。
再看看国内变化。第一,国内完成“三步走”的第二步,实现全面小康,同时脱贫8亿人口,旅游的需求是增长的。第二,国内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升级——以内循环为主,内外结合。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人民不仅需要丰富的精神、物质产品,也需要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这一切都预示着国内旅游业正走向高峰,仅本次(2021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就有超过2.3亿人次出游。第三,全面进入了大众化时代。教育、卫生、体育等等各方面都会带来变化。旅游,特别是户外旅游已成为生活之一部分。第四,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的转变。亚历山大说过,“我们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怀去工作,还要有高尚的情怀去休闲,去享受美好生活。”旅游,特别是山地旅游就是非常好的选择。第五,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优质区康养之要求。这个问题谈到山地旅游,谈到健康养生,都是老龄化的问题。第六,“亚健康”人群高达总人口的70%,人人需要健康和养护生命。城镇化、快节奏生活、竞争等问题带来一系列的城市病以及富贵病,健康对生命的维护不仅是针对老人的,人人都需要健康。第七,中国拥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是一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3%,从西到东都遍布名山大川,具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受喜马拉雅隆起的影响,我国山地的平均海拔高于世界上多个国家,呈现出生态系统多样性、地质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过去山地常与贫困相联系,现在的山地是宝贵资源,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第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诞生是人类应对人与自然、发展和保护这个两难问题时不断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理念与战略,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产生的社会形态。中国生态文明的探索与实践,已经超越了单一的环保范畴,深刻揭示了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方向。
最后来谈谈疫情。这次新冠疫情不仅是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全球的自然危机,全人类的健康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没有发生战争却死亡430万人,生态系统一个小小的微生物给我们的启示非常大。没有自然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没有森林山地的健康,也不会有人类的健康。最近几十年来,75%的大流行疫情来自人畜共患。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不断挤压和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使人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菌等微生物也更容易传播到人类社会,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发生风险,从中国的非典,到中东的MERS病毒,全球的禽流感,到东非的埃博拉都是如此。我们应当从这些教训中警醒。
总的来说,21世纪绕不过三大基本关系,即人和自然、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科学与技术、人与科技的关系,老牌经济体(OECD)与新兴经济体的关系、崛起大国与守城大国的关系。挑战是空前的,变局是百年未遇的,关键就是如何转危为机,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的发展;不再只是追赶,而是参与和引领。
二、如何化危为机、转型升级?
首先,总的指导方针是什么呢?最近习近平总书出席的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基础,所以特别强调了生命共同体。还有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议山地旅游可以研究一下有一些可检测的目标,对可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总方针下的业务指导方针应是山地旅游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且注重山地康养旅游的发展,山地旅游要向可持续发展旅游和生态旅游转型升级,适应所有人群需要的森林浴以及山地森林康养可以成为转型升级的旗舰和龙头产品之一。
其次,应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理念作用于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1980年,IUCN应联合国邀请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紧跟着在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参观对象、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1996,在IUCN《旅游、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地指南》中,谢贝洛斯进一步指出,生态旅游还应保护生态环境、为地方提供社会经济收益。与生态旅游相比,可持续旅游包括了旅游产业中所有的可持续行为,以及对各种形式旅游可持续化的期待。世界遗产地是自然保护地的皇冠,具有普遍突出价值、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对世界遗产地的启示在于加强生物、地质与文化多样性保护,提升游览体验和公众科普教育,并且使地方和社区受益。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世界遗产展望》从自然价值状况、威胁、保护与管理行动四个方面开展评估。2021年的《展望3》评估了世界252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63%为“良好”或“良好但存在担忧”,30%属于“高度担忧”,7%为“形式危急”。对于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展望3》中评估结果为:遗产地价值处于良好状态,且如果增加少量保护措施(对上游水域污染和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的加强管理),则其价值可能长期得以维持。
再来是关于山地森林旅游与山地健康、养生旅游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康养思想的国家,古代“天人合一”观是健康和养生启蒙思想之萌芽。《黄帝内经》提出了“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和“上医治未病”的观点,每个人都需要康养,这给山地旅游带来很多思考。森林拥有丰富多样的康养资源,北欧风格以疗养、辅助治疗、健身为主,结合回归大自然、野趣等户外活动,如德国森林践露疗养法。日本则有森林浴,1982年首度提出“森林浴”概念,后发展演变为“森林疗育”。 森林环境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具有康养保健功能,植物挥发物对生理也会产生各种影响,如酚可以降糖降脂,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杀菌、消炎、抗癌、抗突变等作用,乙烯可以增加细胞膜透性,秋水仙素可以抗炎、抑制细胞增生等。总的来说,森林的景观、空气、水文、气候等资源都可被用作于打造优质的康养产品,对城市人群亚健康防治具有特别的效用。
《巴黎气候协定》的签订具有跨时代的意义,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承诺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付出努力。低碳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山地旅游应该在低碳和生态领域做出相应努力,我提出以下几个建议:相关产业的选址应在800-1200米的山地森林中;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可再生能源与循环水;鼓励低碳出行,使用低碳食品等。
此外,宣传、科普和能力建设也至关重要,未来中国应在这些方面承担引领者的角色。
最后,我想说,以自然为本,以人为中心,相信人类社会必将会以正义、善良和智慧,战胜邪恶、贪婪与愚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走向具有“五位一体”和“五个跨越”等优势的命运共同体,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地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再过30年后看,当中国实现两个百年梦之际,人类社会将会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只有全球携手,走生态文明觉醒之路,最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实现全人类美好的愿景。这不是选择之一,而是人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