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国际山地旅游日”线上论坛上,《世界山地旅游发展趋势报告(2020版)》(以下简称“报告”)由联盟理事、世界旅游组织(UNWTO)荣誉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是首个关于世界山地旅游发展趋势的全面报告,由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中法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携程集团、Tripadvisor猫途鹰共同编撰。
《报告》综合了全球范围内山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服务平台的数据资料,通过大量的案例与数据分析,对世界山地旅游市场游客量及旅游总收入进行了测算。据统计,2019年全球山地游客(过夜游客,包括国内和国际游客)已达12.2亿人次,全球山地旅游收入达1.36万亿美元。
《报告》还定义了山地旅游、山地旅游目的地及山地旅游者;详尽分析了亚、欧、非、北美、南美、大洋洲六大地区山地旅游近二十年发展历史及现状;预测了未来世界山地旅游发展趋势,特别针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山地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和预判。未来,山地旅游将继续展示其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减轻贫困和提升地方魅力等能力。
近期将节选《报告》精彩内容分期推送给大家。
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深远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事实
气候既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又是主要的旅游资源,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一系列旅游活动的适宜位置,而且还是旅游季节性需求的基本推动力。对于很多旅游目的地来说,充足的气候条件(比如阳光、冰雪)本身就是很好的吸引物,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由此,旅游业更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威胁旅游各个领域,如威胁生态系统、破坏旅游名胜,实际上影响不止于此,而是更加广泛且深远。其中,山地旅游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尤为严峻。
比如,美国杰克逊霍尔高山度假村因降雪量减少、降雨量增多而存在经营亏损乃至地质灾害风险;莫阿布更温暖、更干燥、雾更重及红色尘土的增加,令人们原本钟爱的山地骑行活动变得异常痛苦;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高温引起更多岩石滚落,显著影响造访公园的登山者体验。
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同样面临最高气温记录不断刷新,冰盖面积不断缩小的问题,研究称到2100年前,整个欧洲的冰川会减少22%-89%。
气温升高引起雪线不断向高纬度地区收缩,一些动植物资源的分布范围缩小,有赖于山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自然观光和户外教育产品难以维续;温暖冬天让适合冬季运动的季节变短,严重威胁滑雪度假区的生存,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气温上升2摄氏度(《巴黎协定》的宏伟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阿尔卑斯山北部200个滑雪场的三分之一将受到不利影响;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那将会有三分之二的滑雪场受到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还将进一步加深阿尔卑斯群山地区的农林牧产业乃至文化遗产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脆弱性,削弱其作为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与吸引力。
旅游业应主动承担减排职责
在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旅游业对于气候变暖问题的“贡献”很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日益明显,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已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三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整个旅游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占全球总量的4%-6%。随着旅游业持续的需求上涨,预计下个10年,每年需求增幅为4.3%。全球旅游消费从25000亿美元增加至47000亿美元。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导研究所、贾吉商学院同欧洲气候基金会的研究报告,警告说由于目前旅游业的不断增长,2025年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比例将从现在的3.9%-6%增长到10%左右。
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环境计划署(UNEP)、发展计划署(UNDP)等一些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国际性组织,通过达成会议宣言、发布研究报告和年度报告等形式对全球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宏观指导,为全球旅游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指明方向。在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制度设计、技术研发、财政投入、环保宣传等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也取得了可喜成效。
必须认识到,山地旅游要做大做强,绿色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优越的生态品质和差异化的生态景观将成为山地旅游的核心资产,其可持续保护与利用也便是山地旅游产业的首要工作,这需要政府、社区、企业、游客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以法规、政策和规划作为统筹工具。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山区旅游目的地都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持续旅游企业标准,给予其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环境改善。具体措施如严格评估生态容量并限制旅游接待规模,通过造林来补偿自营项目产生的碳排放量,在保护性国土空间内强制性采用绿色建筑标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交通方式,等等。同时,通过山地旅游活动,推广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绿色生活理念和方式,也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优选方式。
国际案例:“在旅游目的地保护气候,马上!”合作伙伴关系
代表瑞士阿尔卑斯山五个旅游目的地的非政府组织、大学和利益相关者建立起一项合作伙伴关系——“在旅游目的地保护气候,马上!”,旨在减少这些目的地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项目,并出于营销目的来推动旨在实现这一减排目标的行动。
以5个目的地中的萨特尔(Sattel,瑞士中部)和布劳恩瓦尔德(Braunwald,瑞士东部)解释该项目的三个核心要素以及所汲取的教训。
A、制定战略框架。在萨特尔,非政府组织和大学的伙伴关系与市议会和当地旅游服务提供商的代表合作,制定了一项综合旅游战略。
B、计算二氧化碳足迹。在布劳恩瓦尔德,计算了二氧化碳足迹,其中涉及对旅游业务,服务或产品相关的所有碳排放的评估。
C、产品开发。该项目在布劳恩瓦尔德发起了年度气候博览会,不仅成为游客和当地人的聚会,而且也是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企业家的聚会地点。
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显著且亟待解决
当前国际贸易壁垒违背常识且影响负面
当前国际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实则源自长期存在的国际、区际、人际发展水平严重失衡等问题,然而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上的、动态的整体平衡,不是片面追求所有行业和领域都要自身达到收支平衡,这既不符合国际贸易理论,也有违国际贸易实践。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来华旅游人数约为220万人次,中国赴美旅游为297万人次,中国游客在美国花费330亿美元。中国人赴美旅游人次远高于美国来华旅游人数,一方面中国成为美国第五大客源国,另一方面也成为在美国消费第一的客源国。
尽管如此,在美国长期奉行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下,旅游业仍未能“独善其身”,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常被该国政府用于“解决”国际贸易逆差问题。
旅游国际贸易壁垒的应对之道
明确而切实的专项政策是基本前提。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往往因为缺乏核心目标导向,而欠缺系统性与可行性。旅游业作为开放性和带动性最强的产业部门,制定其国际贸易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其在激发就业创业、推广国家形象、均衡国际区际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在均衡国际区际发展方面,政策导向意义重大。以中国为例,本世纪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各省市的旅游收入均高于西部各省数倍,尤其是京、沪、粤、浙等几个发达省市,仅为8.6%的国土面积,吸引了约35%的全国入境游人次,其入境游收入更是占到全国的60%以上。为此,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海外营销等方面向西部地区政策倾斜,鉴于其自然地理特征,山地旅游成为该地区针对国际市场的主要供给门类。山地旅游的发展已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多的福祉,确保发展成果的人际普惠,实现既能为民众带来获得感、为游客带来愉悦感,又能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优质可持续发展。
环保和可持续利用成为国际共识
废物控制要达成行政、技术和意识的“三位一体”
山地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不可逆性都显著高于城市环境和大规模农作环境,为了实现对山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全球山地旅游业界和所在地政府的基本共识,而废物控制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以作为山地旅游“极端”范例的珠穆朗玛峰为例。据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海拔5200米以下区域内一年内收集转运垃圾约335吨,投入资金360万元。如此规模的废物产量,对于珠峰这样的“极端”地块,生态压力可谓巨大,上述处理措施十分必要。
再以日本为例,位于该国高原地区的尾濑国立公园,由于火山爆发的影响,逐渐形成大规模湿地。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放旅游之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垃圾也随之增多,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珍稀物种美米濑鱼的环境退化,日本居民和一些公共福利组织开始行动,呼吁游客保护美米濑鱼,并反对修建除必要人造设施,提倡把垃圾带回家,这也是全球首次提出“游客自助带回垃圾”的旅游环保概念。这一保护理念得到了全日本人民的极大响应,令该地块得到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并成为国家公园。
限量开发与接待是保护的必要且可持续支撑
生态资源品质和敏感性越高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会越严格的限制开发建设和接待容量,可以利用自身的吸引力优势,在全新理念和技术的保障下,打造体验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客均消费的最大化,从而通过高效收益能力来可持续提升生态运营水平。
以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为例,该地区的中心城镇霞慕尼(Chamonix),被认为凝聚了所有阿尔卑斯的精华。它隶属于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上萨瓦省,坐落在法、瑞、意三国交界处的群山之中。小镇海拔1035米,面朝霞慕尼山谷,背倚阿尔卑斯最高峰勃朗峰。这个由16个村庄组成的小镇,常住居民不到1万人,但旅游旺季时游客人数每天最高可达10万人。霞穆尼地区开发了冰雪运动、山地运动、自然教育、文化探访等一系列独特而优质的山地旅游专项产品,有效分流客群,并充分释放其消费潜力。
个性化、细分化供给模式成为主流
细分市场意味着高要求和高绩效
当前全球人口已近76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中产阶层人群规模快速扩大,加之旅行的社交属性和自我发展属性不断加强,客群对于所谓“小众资源”的发掘、认可和消费将层出不穷,而越是“小众”就越具“个性”,越利于实现客群忠诚度和超额经济绩效。
Y世代(出生于1981-1995年间)和Z世代(出生于1996-2010年间)正在成为全球山地旅游市场的主体,他们习惯于全方位感官刺激和全过程社交属性的休闲游乐体验,与最新科技和时尚热点相结合的“酷”旅行活动对其更具吸引力。与年轻世代相比,X世代(出生于1965-1980年间)更加关注旅行体验的品质、便利和深度,“家庭亲子游”、“中年康养游”和“文化遗产游”都需要专业技术的铺垫。
山地旅游非常适宜细分化供给
在山地旅游领域,基于如特种观鸟、生态越野跑、攀岩攀冰、自然研学、文化探访等细分市场,在庞大的全球人口基数下,虽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产生的绝对市场规模仍十分可观。
例如,生物多样性资源便可支撑一系列高忠诚度和高消费水平的细分市场,如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中国横断山脉的特种观鸟、中国秦巴山脉的大熊猫和金丝猴栖息地等。在国际市场,生物多样性主题包价产品的价格往往高达数千美元甚至上万美元,而合法狩猎相关的特色体验更可能达到十万美元的水平,可谓全球旅游产业高端。
再如,“活化石”般的偏远山地族群文化体系现已成为高吸引力山地旅游资源,特别是对于乐于消费的国际度假客群更是如此。位于阿根廷和智利的巴塔哥尼亚地区(Patagonia),孕育于此的土著族群——马普切人(Mapuche),其语言、祭典、图画/璧画、器皿及乐器等均别具人文特质。该地区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通过土著博物馆参观、土著社区探索和农牧生产体验等一系列内容,形成与这片神奇土地最早居民的生命、风俗习惯和她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旅游方式。
又如自然研学这样的专项领域,无论是德国和北欧各国普及的森林学校和森林幼儿园体系,还是作为北美国家传统的童子军教育体系,大多以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山地环境作为主要活动空间。随着中国、印度等高度重视后代教育的“海量人口”国家日益经济发达,将依托其本国乃至全球山地自然、文化和运动旅游供给,激发出难以估量的新增市场潜力。
山地旅游新科技运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山地旅游或许是最需要且最适合及时运用新科技的旅游业细分门类之一,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甚至不亚于主题公园等更加易于理解此策略的其他旅游业细分门类。
一是山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通常较高,需要采用低生态干扰的开发和运营方式,以维持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可持续平衡。
二是山区地形地貌复杂,人员活动的风险程度较高,管理难度较大,需要依托新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时效与实效。
三是山地环境与游客所习惯的城市环境差异显著,新科技手段有助引导游客熟悉山地环境,激发探索兴趣。
四是山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独特性作为最具吸引力的资源,但其相关实物往往不易直接感知,通过新科技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遗憾,提升体验。
五是当前客群习惯于强感官刺激的日常娱乐和假日游乐体验,尽管山地旅游拥有原真性优势,但也应该顺应消费趋势,引入相关新科技手段,避免在与其他消费门类的竞争中出现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