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高忻综合《中国旅游大事记》及历年《中国旅游年鉴》等资料,整理了《中国旅游大事记:1978-2018》,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从快速起步、形成体系,到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带动全域发展的综合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作为旅游业自主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的代表性事件,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成立入选大事记。
01
《中国旅游大事记》盘点了哪些内容?
《中国旅游大事记:1978-2018》将过去40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978年-1991年:旅游工作由“政治接待型”转变为“经济经营型”,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突破口快速起步,成为关系国计民生一项不可缺少的综合性经济事业。旅游业第一部行政法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颁布,第一个旅游全行业组织中国旅游协会成立, 新马泰自费旅游率先开放,旅游行业管理基本框架形成。
1992年-2002年:旅游业形成体系,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三个新的增长点之一,位列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中的第一位。旅游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形成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地方旅游局三级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出台一系列行业管理办法,成立“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旅游市场蓬勃发展,举办旅游主题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黄金周”进入历史舞台,让旅游走进更多国人的生活。
2003年-2011年: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影响全面扩大。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1年3月30日,将5月19日设为国家旅游日。
2012年-2018年: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自主改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带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扶贫、促进投资与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在促进民间交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舞台发挥独特作用。首个由中国倡议、组织的世界旅游大会——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举办、发布《北京宣言》,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贵州举办、成立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发布《国际山地旅游减贫宣言》。中国旅游自主改革创新,积极利用中国旅游符号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02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为什么入选《中国旅游大事记》
1. 定位专业,平台创新
旅游形态多种多样,以目的地来划分,就有山地旅游、海滨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等。在众多旅游领域中,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专注于山地旅游,成为全球第一个以山地旅游定位的国际组织。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凝聚全球主要山地国家和地区旅游机构、非盈利组织、涉旅企业、旅游专业院校、户外运动组织以及旅游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力量,致力于构建山地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与评价平台、山地旅游投资合作与创新平台、会员之间对话交流与服务平台。“三个平台”创新性地为不同类型的山地旅游参与者提供个性化平台服务,为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创意和动力。
2017年8月15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正式成立
2. 生态引领,持续发展
联合国将2017年定为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旅游业的声誉、地位和价值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与民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地民众依山而居,伴水而栖,在与自然生态依依相存中形成朴素的自然情怀,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基础,山地旅游不仅能持续地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又能让人们从生态保护中分享更多的“绿色福利”。
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诞生契合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精神。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促进山地经济、造福广大民众为宗旨,致力于山地资源的保护,积极促进山地旅游的国际交往和业务合作,推动山地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5位世界名山代表齐聚首届“世界名山对话”共话山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3. 连接精彩,共享美丽
山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1/4,世界75%的国家拥有山地。山地是重要的地表形态、生态系统、生活空间,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山地环境中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由于地形的隔绝和交通的制约,山地环境相对封闭且保持了一种稳定的状态,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山区的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使得山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山地文明,创造了众多不同的民族文化,拥有各具特色的山地精彩。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用平等、包容、创新的山地旅游交流合作平台连接起山地精彩,让山地资源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保护,让山地文明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通过推动生态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让山地精彩成为宝贵的山地旅游资源,让山地经济因山地旅游的发展而更有前景与活力;让山地民众生活在一个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生活水平有保障的新型山地社区,与山地共荣、共享美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