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应约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发表专题文章《回答好旅游发展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建设绿色旅游发展理论,促进绿色消费实践。全文分享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发展旅游坚持以保护为前提,避免过度商业化,努力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也是绿色旅游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导向。
发展绿色旅游是适应旅游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跨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无论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还是以绿色能源战略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都在重塑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的国土空间格局,也奠定了绿色旅游的资源基础和未来走向。20世纪80年代的入境旅游享受了一波“开放红利”,21世纪前10年的国内旅游享受了一波“人口红利”,在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今天,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对现代旅游发展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这是一道旅游业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考题。
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以后,游客在行程中不再只是单纯追求“我来了,我看了,我走了”,而是更在意“我爱护了、我反哺了、我贡献了”。以负责任的方式出行、偏好含绿量更高的产品、愿意为绿色品牌支付溢价、乐于尝试新科技减少碳排放等,正在由过去的伦理倡导转化为游客的自觉行为。在全球气候挑战严峻、极端天气频现、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每年为全球市场贡献近65亿人次游客的大国,有责任也有义务以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旅行,推动旅游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让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成为旅游者的自觉行动。
文昌旅居基地 图源网络
发展绿色旅游需要加强理论建设,更需要促进实践创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的积累和总结。我国幅员辽阔,从广袤的草原到巍峨的山脉,从奔腾的江河到宁静的湖泊,各地基于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迥异的人文环境,在绿色旅游发展之路上展开多元化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成为滋养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旅游理论生长的丰沃土壤。如青岛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洋、海岛和海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积累了海岸线利用、海洋垃圾清理、游客承载力监测、市民与游客教育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与经验;峨眉山在保护山岳地质和森林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了登山观光、森林康养、生态研学等旅游产品,建立了数字化生态监测体系和保护机制,并得到有效实施。作为“两山理论”提出地的余村,从一个以采矿为主、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村庄,发展成为美丽宜居、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构建了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实现路径。
六盘水梅花山景区 摄影:林剑
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旅游发展的生态实践,包括避暑旅游、冰雪旅游、森林旅游、草原旅游、温泉旅游、康养旅游等项目和新业态,及以旅游集团20强为代表的经营主体推出的绿色线路和生态产品,都是绿色旅游理论建设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实践宝库。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游客权利与居民权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促进。文化和旅游部门、旅游科研机构需稳步建立可独立发挥作用或连线成片的绿色旅游监测点、案例库和数据库。
理论是指引发展方向、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抓手。只有社会各方发自内心的认同并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旅游理念,才能够转化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行动自觉。没有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认同为核心的广泛共识,绿色旅游终将事倍功半。推进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需以法律和行政力量守住文明底线,以教育和宣传手段改造“占有越多,幸福越多”的传统消费理念,用好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美学影响国民大众的旅游偏好,在目的地选择、交通出行、观光、休闲、会议以及餐饮、住宿、购物等生活体验和旅游消费链条的各环节各要素,全面导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游客的绿色消费倒逼经营主体的绿色生产和旅游目的地绿色开发。当前,受益于需求拉动、要素创新和动能集聚,承载绿色发展理念的旅游新业态开始从概念导入走向商业实践,自驾游、森林游、草原游、山地游、户外露营均已完成了业态培育和项目导入,成为旅游经济新亮点。
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可持续旅游、负责任的旅游、善行旅游,还是绿色旅游,都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核心要件是需求引导、供给推动与政策支持。瑞士、新西兰、芬兰、澳大利亚、挪威等自然环境优异的国家,政府既会倡导本国居民也会引导外国游客绿色出行,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徒步或自行车等环保方式旅行。会通过法律规定来限制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在一些自然保护区,游客要遵守严格的规定,以保护珍稀的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一些全球知名的在线旅游预订平台,推出了“可持续旅游”标签,帮助游客筛选出符合环保标准的住宿选项,或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等方式,提供可持续旅游认证、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旅游企业降低环境影响,提高社会责任感。又如,新西兰通过建立生态台账,开展精细布局,多举措保障生态恢复计划,推动保护区成为生物和生态学科的全球性研究与实践基地,强化了民众环保意识,形成了一批环保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价值变现。
发展中国特色的绿色旅游必须加强统筹规划。旅游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作为面向未来的绿色旅游,从概念导入到社会共识再到市场实践,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涉及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国家旅游线路,更是需要协调众多部门和地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最美国土”的国家公园,以及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征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的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旅游线路的节点支撑。无论是发展科普护照研学旅游,培育内河游轮游艇、自驾旅游和低空旅游业态,还是对外宣传推广,都涉及自然生态和珍稀动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文明旅游教育工作,都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与旅游、国土、林草、海洋和环境保护条线,发挥好区域重大战略旅游协调机制作用,稳定构建绿色旅游的制度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的绿色旅游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将绿色旅游作为“十五五”旅游规划的前期重点研究内容,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统揽发展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并形成专门章节。在此思路下,一方面加快建设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山岳、森林、草原、沙漠、江河、湖泊型绿色旅游示范区。另一方面,在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旅游线路、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的建设过程中,建立环境干预、文化影响、社区参与和生态补偿的监测体系,定期发展旅游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在具体项目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部门应依托专业机构组织专业团队,从市场分析、线路培育、支点城市选择、项目投资、企业经营、游客满意和社会再教育等方面,对地方提供全过程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的绿色旅游必须加强对投资机构和经营主体的产业引导。推进绿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科技、文化、艺术、教育、传媒等新要素,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很多国际知名的旅游集团、度假酒店、邮轮企业和航空公司本身就是绿色进程的积极推动者或者绿色标准的研制者和自觉践行者。可推出绿色旅游认证计划,经由法律、政策和标准的协同发力,引导旅游企业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集装箱旅馆、拼装式可拆卸季节性度假屋、集采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太阳能夜间照明设备等旅游新装备,形成一批富有科技含量的绿色旅游企业和装备装具品牌。同时,深化文化、艺术、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技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创作更多高品质的沉浸式演出和数字化场景,为游客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旅游休闲新场景和绿色体验新项目。
*作者: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会员)
一审:李雪
二审:吴丹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