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内循环”的新变局

时间:2021-04-16 17:13 作者:张树民-华侨城集团旅游研究院院长

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种变局,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既来自国际,也来自国内;既来自产业外部环境,也来自产业内部变化。国际上,政治波诡云谲,中美壁垒、英欧壁垒等等,都使全球化受损,给旅游全业这种享受球化红利的产业直接带来不确定性;国内疫情暴发后短期内的全国停滞、长期防疫对旅游接待人数的限制、局部防疫对当地人员流动管控的升级等等,也都需要旅游业积极增加弹性、接受损失。

从产业外部环境来说,文旅融合无疑给旅游业带来更好的发展背景和更大的潜力空间,但旅游业原来产业定位的模糊表述、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刚性政策缺失、政策体系不健全带来的政策不协调、发展阶段限制与民众对高质量预期之间出现偏差等等,也让旅游业在最近几年面临发展困局;而从产业内部审视,由于内部资源配置长期过度市场化、商业模式长期依赖捆绑其它高利润行业、目的地开发中政府与资本之间没有形成长期共赢、互联网平台性企业产业基础性创新普遍偏弱等等,也都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但另一方面,旅游业未来发展仍然前景无限。一是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一直也都接受着改革开放的洗礼,所以旅游业发展本身就带着改革开放的气质,“变中存、变中进、变中壮”是旅游从业者普遍接受和坚持的理念;二是旅游业是“国之重器”,无论是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是在文化传承输出方面,抑或在人民幸福、区域平衡、减贫扶贫等重要社会领域,都一直发挥、还将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无论旅游市场供给侧、需求侧、中介端,旅游业都具有坚实基础,一旦在制约瓶颈问题上得到突破,其发展潜力会不可限量;四是从宏观维度看,旅游业发展的制约瓶颈,都是可以通过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市场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行政力量和市场主体进一步整合协调去解决的事项,而不是像其它一些产业面临的总体需求乏力、产能过剩、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等更深层次、更受限制的问题。

更进一步说,尽管我们现在面临的不确定性是空前的,原来的经验、路径、理念都面临着创新,但我们仍然有积极乐观的基础,需要继续笃定前行,并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危机中寻求新机遇。当前,一个巨大的机遇摆在面前,就是旅游业将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通过在“内循环”的推进中,得到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新的变局,出现前所未有的机遇

此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业一直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并在国际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之后的大约30年,都是以入境、创汇、顺差等功能为经济做贡献,并发挥出“改革开放窗口行业”的作用。

最近的10多年,因为中国飞速发展、人民快速富裕、国际间交往日益密切,中国公民通过旅游渠道出境购物、出境消费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现象”,旅游业成为彰显国力、提升国民眼界和幸福指数、加强国际交往交流的重要力量。但在这种国际循环中,旅游业实际功能、素质、地位等诸多方面都不理想。

一是受国家政策推动和经济发展大势的影响明显,高度市场化带来了高度繁荣,但繁荣流于表面,产业政策、内部结构、创新体系、企业力量等基础并不扎实;二是产业功能也并没有综合性发挥,忽而在某个领域受到重视,忽而又在某个领域受到诟病,全面的、客观的、影响全局又长期不变的宏观评价和产业定位没有成形;三是国际功能的发挥并没有对国内旅游的发展形成反哺,不但是在发展经验上无法直接借鉴国际路径,同时在产业模式上更受制于独立于国际循环发展体系之外的国内产业布局的影响,如:长期与房地产的紧密结合,而非靠酒店业、邮轮业、主题公园产业本身的运营(当然,这与国家发展速度、企业获利周期需求有很大关系)。这种外循环格局下,国内旅游很长时间成为非重点领域。受“优秀旅游城市创建”“A级景区创建”“产业融合”等几个重要领域的逐级推动,国内旅游才逐步走入视野,并在国内国民经济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前几年,随着旅游投资趋热,旅游业的“内循环”也具备了雏形。主要表现是:中央和各地政府把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方向,在社会资本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前几年一些社会资本涌入旅游领域,投资开发各种产品类型的项目,或者建设综合类旅游目的地。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区别于前些年的政策驱动和境外消费驱动),政府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发展、企业希望通过项目建设获得回报、游客希望更多更新产品可以体验、相关科技智慧等领域希望旅游投资带来商业机会——一个基于投资的逻辑闭环基本形成。

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的遍在性,很多地方尤其是西部、北部、山区等,把发展旅游作为当地发展的重要机会,旅游投资使很多边远区域生态和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城市资本、城市消费流向乡村和边远省份,在空间上也形成了旅游业自身的内循环逻辑。但逻辑终归是逻辑,现实却没有逻辑推演那么理想。由于投资盲目性普遍存在,叠加政策体系不健全、各地政府招商政策不统一、游客消费规律不好把握、对目的地投资开发节奏把握不精准等因素,旅游投资的商业模式一直没有很好建立,导致这一循环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并没有那么可持续。尤其是最近几年,旅游投资已经趋缓,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更加打击投资信心,雪上加霜。

“内循环”战略的正式提出恰逢其时,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方向、新空间。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国际循环被迫中止,国内循环是必须面对的局面。但这又恰恰带来了难得机遇:长期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外溢的旅游消费需求,必然会转为国内,进而让更多的旅游目的地被发现,并对国内市场品质、新的旅游项目、新的体验方式提出要求。这客观上为国内旅游发展带来了另一个新的“消费驱动”,从而使旅游业真正实现“双轮驱动”。这无疑为旅游业未来发展带了巨大机遇。

二、好的机遇,需要有好的统筹

好的机遇,需要好的抓取能力、筹划能力、推动能力、创新能力。

1. 抓取力。不是所有好机遇,都能被发现。被发现的好机遇,更不是能够随便被抓取。凡是机遇,都有窗口,凡是变局,都有期限。这个内循环机遇期,尤其是“消费驱动”的机遇期,受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受疫情延续的影响,很难精准判断其长短。但总体来看,2-5年左右的时间还是有的。这个期间,能否从宏观上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做出引领、能否在全产业面上做出更为精准的布局、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能针对当前国内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做出关键性推动,十分重要。

2. 筹划力。不是所有好的机遇,只要来了,就不需再做其它的努力。凡是机遇,都需把握,凡是发展,都需路径。在旅游业内循环的机遇中,很多方面都需要做出精心筹划。例如,在空间布局上,北部、西部、边缘省份由于资源禀赋高,但受制于原来的交通因素、开发水平而没有形成热点,会遇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在东西部差距仍然存在、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的背景下,单靠市场的力量显然无法快速实现这些区域旅游产品的迅速、高质量发展。

再如,在时间布局上,我们现有的时间制度是很多旅游投资企业都在呼吁要进行改变的领域,旅游时间上的不均衡、不充分,不但加剧北方、西部省份的淡季时长,还成为普遍困扰很多旅游投资项目无法实现预期盈利的不利因素。再如,旅游项目用地、农村居民房屋的旅游化利用、有潜力重点村镇的旅游开发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如果不在短期内解决,也将会让内循环机遇期的成果受到影响。

3. 推动力。不是每一个机遇期,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开。凡是机遇,都有侧重,凡是问题,都有阻力。如果从原来的层面,从平行的角度去看问题,很多因素无法突破,但一旦能够跳开,站在更大的维度上,拥有更大的格局、运用更大的智慧,则很多问题,本身就不再是问题。例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有很多人会纠结产生于两个系统原有的习惯和各自的规律,但如果从有利于旅游业发挥更大功能的角度,从“五位一体”中文化作为大维度的角度出发,去解决旅游业原来遇到的各项发展问题,很多困惑或许会在很短时期内解开,旅游业也就真正实现了自身产业腾飞和作为文化主要力量的角色。在机遇期内,抓住关键,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就已经是在充分抢抓时机、充满成就了。

4. 创新力。不是每一个过程,都毫无弹性;也不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颠覆。旅游业本来就是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不断创新、坚持创新是题中应有之意。但由于“人对人的服务”是旅游服务的本质,“空间即时消费”是旅游产品的本质,“产业体系协调”是旅游供给的本质,“良好正确价值观”是旅游文化的本质,所以旅游业的创新,也必然是在一定框架下的创新、是循序渐进的创新、是围绕文化驱动力和文化价值观的创新。在大的方向下,还需要创新的引导和激励,既需要有精神物质的引领,也需要良好氛围的创造,在这些方面,也都是短短的内循环机遇期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齐心协力,才能带来效益最大化

之所以称之为“内循环”机遇,顾名思义这是一次涉及面广、参与者众、步调性强的大机遇。前文述及,这个内循环中既有空间经济流动的大循环,也有产业内部要素流动的循环,还有旅游产业与其它相关因素的循环。这个循环事关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基础的坚实,长远更涉及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实力。因此,齐心协力、共抓机遇,是需要文化旅游业界共同谱写的文章。

1. 政府发力,持续改革。旅游业长期都是政府主导型的产业,尽管市场化程度高,但因为肇始之初就是政策催生,诸多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现在发展的很多核心问题也大多指向政策瓶颈,因此,政府作出进一步改革,为一些发展难题解缠去缚,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构建更能够牵住牛鼻、扭住关键的指引手段、促进措施、调控能力,既使发展保持在正确的方向,又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活力,使市场持续保持繁荣,是旅游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环。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旅游发展规划的效力需要进一步夯实。

2. 企业快跑,锐意创新。企业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企业的创新,是直接面向消费者、面对竞争者、面朝不确定性的创新。龙头企业始终作为中流砥柱、勇立潮头,对标国际一流文旅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模式和产品研发能力,面向全国做出旅游线、产品链、市场面的布局,在机遇期内迅速实现国内旅游体系的筑基、对国际一流企业的追赶和超越、对国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引领责任;创新性企业在国家引领和产业协作的红利下,尽快做出针对游客体验的内容创新、方式创新、空间创新等基础性创新,在机遇期内实现自我发展和企业长久价值的双赢;中小服务企业在产业链中守正创新,积极衔接市场,不断提升服务,使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市场份额长久可持续等等,都是企业界,尤其是文化旅游实业界需要努力去做的事。

3. 学术支撑,宁静致远。旅游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在旅游学术界和产业界等领域的边缘,也一直存在着诸多的言论模糊地带。廓清基本概念、发现基本规律、跟踪市场案例、做出实用模型、独立提供参考,是旅游学术界应该做、尽快做、努力做、坚持做的目标,否则在市场迅速变化、国家政策演进、讨论门槛低矮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自说自话”的体外系统,或者沦为“为人说话”的市场附庸。在机遇期内,充分尊重实际、尊重常识、尊重规律,为抢抓机遇、转化能力、推动发展做出实际贡献,是旅游学术界发力的方向。

4. 协会跟进,补足力量。行业组织是积极的力量。一方面在对接政府衔接政策、整合资源服务发展、协调力量进行引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建立自身领域标准、推动企业持续创新、进行成果总结推广、关注舆论做出引导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因此,行业协会的力量需要进一步持续加强,并在新时期的各项要求下,积极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政府发力、企业快跑、学术支撑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的文化、旅游发展,为旅游业能够抢抓内循环大机遇做出必要贡献。

总之,我国旅游业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抢抓机遇、再次跨越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抓住内循环机遇,实现全国总体性提升、更多目的地高质量发展、更多好企业好模式涌现、更大更持久国际竞争力实现,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大目标。在前无经验、旁无借鉴的情况下,认清形势、义无反顾、共同发力、趟出新路,是智慧、是勇气、是责任、是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