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纳凉”旅游越来越热

时间:2021-04-16 17:09 作者: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编者按: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长春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长春)避暑旅游产业峰会”在吉林长春举办,会上揭示了避暑旅游最新发展趋势,交流了各地发展经验,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2019中国(长春)避暑旅游产业峰会”综述

“避暑遇见大众旅游,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受访者中,夏季消暑‘首选’或‘具有较强意愿选择’旅游的比例达到84.5%,传统‘火炉’城市计划暑期出游的受访者占比达到93.66%,较2018年高出约10个百分点。”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指出,2019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长春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长春)避暑旅游产业峰会”在吉林长春举办,会上揭示了避暑旅游最新发展趋势,交流了各地发展经验,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市场持续火爆

此次峰会上发布的《2019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避暑经济蓬勃发展,避暑旅游政策多措并举、市场持续火爆、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纳入统计的各主要避暑旅游城市夏季接待游客人数占全年接待游客人数比重均超过27%,夏季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比重均超过26%。报告预测,2019年避暑旅游出游意愿持续释放,全国将迎来客流高峰;七成游客跨省避暑,自助、自驾游占主导;高铁、自驾领跑避暑出游,家人、亲友结伴为主流。

以此次峰会的主办地长春为例,该地已连续举办13届消夏节,“消夏节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在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消费比重逐年提高,去年长春避暑季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已经达到全年的三分之一,有力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曲笑说。

“2018年暑期旅游的10亿人次中,一半左右的游客是以避暑为动机。在需求拉动和行政推动的共同作用下,更多的旅行商、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航空、邮轮、网约车等交通企业,以及泳衣、防晒护肤品等生产厂家纷纷进入避暑旅游这一领域。”戴斌说。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毛恒青指出,近几年来,随着避暑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避暑旅游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亮点和新增长点。公众对避暑旅游的认识更加理性,需求更加丰富多元,更加注重避暑体验、休闲度假和旅游安全。

针对市场特点和发展需要,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开发避暑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度假目的地”。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心灵四季·美丽中国”盛夏旅游推广季,引导和推动各地不断丰富包括避暑旅游产品在内的夏季旅游产品体系。

各地积极推进

记者从此次峰会上获悉,在民众避暑旅游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各地纷纷加大了推进避暑旅游的力度。

今年4月,吉林省召开2019年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第三届消夏避暑全民休闲季总体方案》。根据方案,今年5月到10月,吉林省在省内及消夏避暑重要客源省份,开展包括自驾游、房车游、文化体验、文创大赛等16项主题活动,力求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动吉林避暑旅游发展。

贵州今年继续面向全国推出避暑旅游优惠政策。与往年相比,此次优惠范围更广、时间更长——从6月15日至9月22日,贵州以外全国其他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居民,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享受贵州省各收费旅游景区门票挂牌价五折优惠(温泉景区和景区内特许经营项目除外)。同时,只要是贵州省以外的7座及以下小客车,在贵州境内高速公路行驶均可享受通行费五折优惠。

河北省今年推出了36条“夏纳凉”系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包括邯郸市游古街摘樱桃祥龙戏水线路、邢台市溶洞天台幽谷纳凉游线路、秦皇岛市夏纳凉绿都游线路等,这些线路分别串联了不同的景区点,主题明确、特色鲜明,能够满足避暑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今年在北京举办了“72小时”创意自驾旅游发布会暨内蒙古夏季旅游推介会,其间发布了“72小时自驾内蒙古”品牌及20条轻自驾线路。文化是“72小时自驾内蒙古”的突出亮点,20条自驾线路产品中既有草原文化深度体验之旅,也有万里茶道文化自驾之旅。

业界研讨趋势

对于避暑旅游的发展前景,参加峰会的嘉宾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分析。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慕建利指出,从1981年至2018年夏季(6月至8月)全国高温日数平均值来看,2011年至2018年平均每年12.6天高温日,较20世纪80年代增多5.2天。2011年以来气候舒适度较常年明显降低,全国2434个观测站中有1723个气候舒适度降低,占比70.8%。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未来避暑旅游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019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提出,从未来避暑旅游消费特征来看,经济发达城市和高温城市为主要客源地;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清凉区域为主要目的地;高品质产品备受青睐;年轻人和老年人最爱避暑,4至6天行程最受欢迎;结伴出游盛行。从避暑旅游发展趋势来看,避暑游客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需求旺盛将倒逼避暑地发展提质增效,夜游产品将撬动避暑旅游新消费。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所长吴普认为,未来,避暑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人类适应环境的主动选择、现代意义上中国度假产业的开端、人们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朱定真认为,气象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开展“气象+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避暑旅游,符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记者 李志刚)

(中国旅游研究院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会员)


专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