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旅融合在黄山市旅游转型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在此,梳理黄山市文旅融合发展十大案例,盘点文旅融合的成绩,总结文旅融合的经验。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黄山谈话”既是谈旅游、也是讲经济,既是谈发展、也是讲改革,饱含着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深思考,在我国现代旅游业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如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用新思想定向领航,从新思想中寻策问道,努力创新实践,把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做实、做深、做精彩。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合体既强强联合又相辅相成,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将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这其中也包括黄山。
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有关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全省关于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黄山市依托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越的组合优势,积极推进“旅游+文化”发展战略,呈现出文旅融合发展思路逐步清晰、文旅资源开发逐渐走向全域、文旅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文旅业态不断创新的良好局面。通过深度挖掘徽州文化旅游资源,切实提升黄山文化旅游品位,推动更多的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文旅融合在黄山市旅游转型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在此,梳理黄山市文旅融合发展十大案例,盘点文旅融合的成绩,总结文旅融合的经验。
案例一:徽州文化在民宿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是黄山市民宿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同时黄山市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又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徽文化。黄山市民宿产业主要就是依托徽州传统民居、传统村落以及其他功能性空间(包括三线厂厂房、祠堂、废弃的茶厂、校舍等)发展起来的。这些闲置房舍生在徽州,具有典型的建筑风貌,具有与周边环境完美结合的和谐意境,因此,通过民宿也最为直观地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徽文化。
徽文化不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也不同于草根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源是中原士大夫文化,自带高贵品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生活是隐逸的、精致的。徽式生活是赏心悦目的唯美生活,渔樵耕读的烟火生活,天人合一的桃源生活。通过民宿这一舞台,使徽文化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使徽文化活起来,变得更容易为广大游客所接受。
目前,黄山市已形成西递宏村、黄山汤口、休宁祖源、屯溪老街、西溪南上村等一批民宿集群,推出了御前侍卫、猪栏酒吧、倚南别墅、张公馆等一批新型高端文化体验型民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黄山市民宿发展至2000余家,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也位居前列,其中精品民宿3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民宿客栈每年接待过夜游客超过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15亿元以上,精品民宿年经营收入达3亿元,成为乡村旅游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徽州民宿作为新的旅游经济业态,对于推动黄山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黄山市早在2015年就召开了首届全国民宿大会,响亮地提出“民宿,从黄山出发”。2015年10月评选的20家“最佳徽州民宿”(徽州民宿20佳)深受游客好评,唐模法国家庭旅馆获得中国“首批精品民宿客栈示范店”和“最受欢迎民宿客栈”的殊荣;2016年20家“游安徽不得不住的民宿”中,有山水间、澍德堂等14家来自黄山市的民宿位列其中,占全省的70%。2018年,黄山市荣获“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称号,“魔宿·厢居”入选“2018中国年度十大美宿”;黄山市还组织召开了全市徽州精品民宿暨精致休闲农庄建设发展现场会,首次开展了“徽州民宿50佳”评选活动。为了促进民宿业的有序发展,在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及黄山市民政局的指导下,黄山市组建了黄山市徽州民宿协会,编写了《民宿客栈安全管理规范》作为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出台了《关于促进徽州民宿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编制黄山市徽州民宿发展专项规划和徽州民宿“三清四有”管理制度。
案例二:研学黄山
黄山市和近代研学旅行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20世纪30年代,从徽州大地走出去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积极倡导“知行合一”,组织新安小学的“新安旅行团”作长途研学旅行,开创了我国近代研学旅行的先河。近年来,黄山市顺势而为、率先行动,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研学旅行,目前黄山市是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安徽省唯一的全国首批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黄山风景区和黟县徽黄西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西递景区)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杨业功纪念馆、呈坎八卦村于2018年也入选;黄山风景区、徽州古城、唐模古村落等入选原安徽省旅游局公布的全省首批十大研学旅行基地;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等7个基地入选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第一批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名单;祥源祁红产业文化博览园等5个基地入选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2018年度安徽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2018年,全市共接待研学旅行团约4500个159.1万人次,同比增长19.4%。2019年一季度接待研学旅行人数81万人次,同比增幅达106%,研学旅行成为黄山市旅游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研学黄山是拥抱自然的发现之旅,是阅读徽州的文化之旅,是与圣贤对话的体验之旅。为了更好地展示黄山之美、研学之乐,黄山市从标准制订、搭建平台、扩大营销三方面着手,先后出台了《黄山市研学旅游示范点评定基本条件》《黄山市研学旅行规范管理办法(暂行)》,深入创新发展研学旅行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徽州文化、生态自然、地质探秘、徽州非遗、乡村体验研学旅行等核心产品,并通过系列研学活动的举办,巩固提升黄山研学旅行发展的良好态势,吸引更多的旅行商和研学机构围绕黄山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研学产品的培育与打造建言献策、献智献力,共同提升研学黄山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派盆景这一系列徽州文化浸润于徽州乡村的日常生活,堪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袖珍经典和精致标本”,徽风徽韵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研学黄山,是一座时时惊喜的精神宝库。
案例三:十条全域旅游风景道
为了顺应自驾游市场趋势,推进黄山市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品质革命”,2018年以来,黄山市围绕“一道一特色、一道一精彩、一道一品牌”的目标,发挥旅游风景道区域合作粘合剂、全域旅游催化剂和旅游升级营养剂的作用,进一步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推进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丰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造了皖浙一号旅游风景道、世界遗产旅游风景道、徽州文化旅游风景道、醉美218旅游风景道、城市环线旅游风景道、经典205旅游风景道、名山秀水旅游风景道、问道探秘旅游风景道、环太平湖旅游风景道和心安月潭旅游风景道等十条风景道,努力将黄山市真正打造成为“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
空间布局。以十条风景道连接贯穿黄山市7个县区,串联各快速交通节点,互联互通黄山市高A级旅游景区、主要节点,形成7大城区空间、10条旅游风景道、18个快速交通节点、31处高A级旅游景区空间要素,通过要素叠加形成旅游聚落,串联旅游廊道,交织形成风景道网络。
配套体系。按照黄山市全域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黄山市全域旅游服务驿站、黄山市全域旅游休憩点设置标准规范,结合黄山旅游风景道体系道路、距离等实际情况,设计布局一、二、三级咨询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旅游服务中心86处、旅游驿站66处。
旅游风景道不仅仅是旅游路,自驾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区别于以往自驾车旅游发展以营地建设为主的模式,黄山市十条风景道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业态的创新,是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抓手,是全面提升黄山旅游品质、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内容。十条旅游风景道将黄山市优美的自然山水与徽文化的深厚底蕴相融合,将风景道建设与乡村的发展和振兴结合,与古城古镇古村的发展结合,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未来的黄山,旅游业态将更加丰富,旅游服务将更加完善,旅游出行将更加便捷,旅游体验将更加快乐。
案例四:健康养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国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大背景下,康养产业列入多地“十三五”规划之中,“康养+旅游”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黄山市拥有天然的健康养生资源优势,不仅有适宜的生态气候、高品质的黄山温泉,还有深厚的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的新安医学、徽州美食等,为黄山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优势。
黄山市突出发展户外康体养生休闲项目,利用源头水、道文化、有机茶等优质养生资源以及新安医学、御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推进了户外运动、健身休闲与医疗、养生、养老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已建成潜口健康养生、新安江山水画廊、齐云山生态旅游3家健康养生集聚区。截至2018年底,3家集聚区营业收入达4.8亿元,同比增长11.63%;实现税收6150万元,同比增长12.84%;入园企业73家,同比增长12.31%;提供2150个就业岗位,同比增长11.98%。黄山市已有养生特色小镇2个(祁门县历口镇御医养生特色小镇、徽州区潜口太极养生小镇),其中潜口太极养生小镇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建立特色中医药旅游乡村3个(黄山区焦村,祁门县渚口村、新安村),做大以中药材种植为支撑的健康医药产业,初步形成贡菊、山茱萸等特色药材生产基地,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3.93万亩,年产量约2.667万吨,总产值约9.909亿元。
黄山市与健康养生相关的传统资源非常丰富,2019年推出了33家黄山市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通过对这些传统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这些传统资源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新的吸引力。黄山康养旅游的发展不是脱离观光、休闲、度假的独立发展,而是将温泉疗养、生态康养、运动健身、中医养生等与黄山风景区、屯溪老街、旅游演艺、非遗工艺等观光、休闲、度假产品高度相融,与民宿民俗、徽菜美食、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产品结合发展,有效地推动了黄山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
案例五:文博非遗活化
黄山市峻峭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之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在黄山市9807平方公里区域内,拥有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宏村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9处;中国传统村落92处(占安徽全省总数的56.4%);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2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3处;有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占安徽全省的32%),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2家;现存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手工技艺等14大类,共1325个项目,种类和数量在安徽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其中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积极探索“在保护中突出利用,在传承中注重创新”的新路子:产权流转、机制创新,制订了《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古建激活、业态创新,采取“古建筑+”模式,促进古建筑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业态的融合发展,开拓古建筑利用新领域、新空间;非遗传承、品牌创新,建设了黎阳IN巷、徽艺小镇、中国徽菜博物馆等高品质园区;主题活动、文化传承,推出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产品。
携手故宫弘扬徽文化。2017年1月,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在黄山市揭牌。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继2017年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后,2018年,再次联袂推出《文珍染翰——故宫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暨徽州贡品展》,吸引着众多观众争相前往,获得了极高评价。截至2018年11月底,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累计进馆游客68276人次,实现各项收入总额220.54万元,包括漆器、歙砚、徽墨、竹雕、木雕、砖雕、徽笔、茶叶等。
开发文创产品,形成良好效益。打造了杨文徽笔(一杆五体)、项德胜徽墨(五体书法墨)、半亩方塘歙砚、竹编宠物鸟笼、徽州御医香囊、程大位珠算心经微算盘、春花秋月歙砚、徽州菠萝漆龙凤梳、徽州屋脊兽书签、白天鹅书法练习册等为代表的十大非遗文创产品。
案例六:大型演艺
旅游演艺是文旅融合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以综合运用歌舞、杂技、曲艺等艺术表现形式,重点表现地域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黄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徽文化(徽学)博大精深。黄山一直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2009年的《徽韵》开始,黄山也在旅游演艺传承文化方面不断探索和发展。目前,黄山市已经创作了三台大型演艺旅游产品,分别是:屯溪区的《徽韵》、黟县的《宏村·阿菊》和黄山区的《黄山映象之天仙配》。除此之外,总投资约2亿元的新安江夜游巨幕水秀即将面世,梅帅元的山水演艺项目也即将落地。《徽韵》全剧共分5幕,《四季黄山》《天上人间》《痴梦徽州》《徽班进京》和《皖风徽韵》,包含了四季变化的奇美黄山、董永七仙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徽商”雄霸中国商界将近400年的传奇历史、“徽班进京”演变国粹“京剧”的真实故事。《宏村·阿菊》是总投资2.3亿元倾力打造的国内一流大型实景文化演出,以古徽州文化为前景,艺术地再现了徽州女人贤惠、勤劳、持家、教子、耕耘劳作以及忠贞如一、保卫家园的新形象、新身份。《黄山映象之天仙配》离黄山南大门约一公里,以家喻户晓的故事《天仙配》贯穿全剧,通过董永与七妹演唱其中精彩唱段,对故事进行讲述和串联。另外,为了提升新安江旅游品位,黄山市城投集团准备投资2亿元,利用新安江自然优势,融合徽州人文历史文化、徽州音乐、徽州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扬、徽州书画研究、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状元文化,将沿江景点与文化相结合,通过灯光亮化、多媒体投影等技术,结合游客乘船与水秀互动体验,打造新安江夜游巨幕水秀,为游客提供极具观赏性、文化性、本土性、游乐性的水上旅游体验。
黄山的旅游演艺很好地融入了传统徽文化,将徽剧、徽派建筑、徽州历史文化、徽州民俗风情等完美地融入演艺节目,让游客在欣赏剧目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徽州的文化,了解徽州的历史民俗和人文风情,有效促进了黄山市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案例七:茶旅融合
徽州地区地处北纬30°,气候适宜,是世界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带之一、中国茶叶生产的“名茶黄金纬度”。位于徽州地区的黄山市是著名的旅游区,也是全国重点名茶产区,为全国十大名茶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全市100多个乡镇乡乡产茶,有茶农70万人,茶叶总产量占安徽省30.5%,占全国1.8%;茶叶产值占安徽省35.9%,占全国2.7%。茶产业是农村的支柱产业,茶叶收入已成为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黄山市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加快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系列茶旅产品,打造特色茶旅品牌,将茶叶生产与茶园观光、采茶制茶、民俗文化、休闲民宿等体验活动结合起来,把茶园变成风景园,让茶客变游客,促进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推动茶旅深度融合发展。
黄山市从2016年开始,就大力发掘茶文化资源,着力推进老旧茶园改造工作,按照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完善茶山茶园的基础设施和旅游休闲服务设施,以生态茶园观光、茶文化演艺、茶博物馆和特色茶楼、茶馆、茶舍等为窗口,展示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茶道、茶曲、茶文化等茶旅游特色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延长了逗留时间,也延伸了整个的茶产业链,大幅度提升茶叶的附加价值,茶旅融合成为促进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促进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
案例八:行摄徽州
2010年,在黄山入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20周年之际,黄山市结合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立了发展摄影产业领导小组,将摄影产业作为推进黄山风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重要内容,将其打造成一个高品位、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黄山布局摄影战略”被中国摄影报等媒体评为当年中国摄影界十大新闻之一,国家发改委称赞此举在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创新了新模式、拓展了新业态”。黄山市山水兼备、文化厚重、生态优美,发展摄影产业条件得天独厚,除了著名的黄山风景区,还有很高知名度的塔川秋色、新安夜景、皖南民居、木村竹海、太平风光等一大批摄影基地和产品。通过摄影带动旅游,促进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黄山发展旅游的一条新路子。经过10多年的宣传和发展,黄山市的摄影产品体系得以初步开发,已经形成了一批摄游产品、一批摄影基地、一批摄影旅游工艺品,摄影与旅游、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的深度融合有序推进,乡村摄影农家乐、社会影楼、专业摄影器材店、摄影主题酒店快速发展,摄影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扩大。
2010年,黄山市先后投入近4亿元对各地特色景观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百佳摄影点”建设,开发摄影、写生等一系列文化体验特色产品。已经连续举办9届的春季“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大赛”和举办了13届的秋季“中国黄山国际乡村摄影大展”,是黄山市持之以恒打造的两大摄影文化节庆品牌,春拍秋展已成为黄山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标识,和黄山市整个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黄山旅游吸引“人气”、壮大“名气”、聚集“财气”的品牌性活动,推动了黄山摄影业向常态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黄山美,美在最秀美的山水、美在最优质的生态、美在最精致的文化、美在最诗意的乡村、美在最时尚的休闲,而正是摄影让这种美不断收藏、传播、感染、升华、隽永。
案例九: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众多。现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屯溪老街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黎阳in巷,同时徽州古城、黟县古城、汤口寨西特色商贸街、歙县打箍井徽文化历史街区、休宁县齐云旅游小镇·文旅善水街、徽州区岩寺古镇(老街)、祁门县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等新兴旅游街区正快速崛起。黄山通过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民俗等文化特色,以文化休闲和旅游购物为主,兼具商业购物功能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有效拉动了黄山市的文化旅游消费,带动了旅游经济发展,逐步形成黄山文化旅游街区群,文化旅游的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黄山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对游客需求的满足,也同等重视发展旅游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针对游客,通过对古城古镇古街古村的历史建筑、街巷风貌和整体格局的有效保护,保留极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和民居建筑,对徽派建筑景观进行协调统一,如徽州古城的主体建筑仁和楼、得月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通过有效保护提升,特色文旅街区已经成为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与此同时,也通过对游客需求进行研究,改变原来以观光购物为主的方式,通过在主街上增加私人收藏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群”、引入精品客栈、将徽州非遗项目搬上前台,与老街形成互动、让游客流连忘返,也为古城向文化旅游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案例十:红色徽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发展,黄山市是南方八省主要的游击区,留有众多的红色遗迹。南昌—上饶—黄山—杭州线和合肥—宣城—黄山线被列入全国65条抗战主题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红色旅游30条精品线路中,涉及黄山市的也有两条,分别是: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黄山—绩溪—旌德—泾县—宣城—芜湖。黄山市有红色旅游景点近40处,包括徽州区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黄山区谭家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由先遣队纪念馆、粟裕将军纪念馆、寻淮洲烈士塑像、粟裕将军墓等组成)、黟县皖南苏维埃政府及柯村暴动旧址、休宁汪村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歙县陶行知纪念馆、杨业功纪念馆、樵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其中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谭家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黟县皖南苏维埃政府及柯村暴动旧址等入选《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还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这些红色遗迹作为黄山市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为黄山市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黄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山市“红色旅游”坚持走“红色+乡村发展、红色+研学教育、红色+馆博休闲”的“三个融合”发展之路,形成了以“红色文化引领,品质提升革命,注重体验参与,业态联动发展,加大网络宣传”的发展新模式。红色旅游有力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红色旅游有效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研学教育,这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与学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合作,将红色旅游和主题教育活动相融合,为游客更好地了解黄山的革命历史、红色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黄山市积极将红色文化注入旅游中,以红色文化引领休闲旅游的发展,积极引导扶持各地红色旅游发展,让黄山的红色旅游逐渐和徽文化、黄山风景一起,成为黄山市的一张新名片。
(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