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在云媒中国新媒体平台发布,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所黄璜副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报告核心观点。
该报告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编写,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出版的第7本研究报告。基于大规模居民休闲行为调查和长期系统研究,报告清晰直观地展现了2017年居民休闲行为、休闲城市竞争力特征,并就国民休闲发展提出建议。
我国居民休闲时间不断减少。2012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有1774小时和1766小时的休闲时间,到了2017年分别减少为1407小时和1441小时。通过国际对比发现,德国居民年休闲时间为2190小时,我国居民年休闲时间总量仍有较大差距。居民户外休闲空间不断扩大。2012至2017年间,城镇居民休闲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居家休闲比重下降,远距离休闲(离家10公里以上)比重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远距离休闲比重分别为13.0%、37.1%,远程景区和郊野成为城镇居民的重要休闲空间。农村居民的休闲空间主要局限于家庭周边,远距离休闲比重长期低于2%,近两年有所增长,但仍然低于10%。居民休闲内容更加“积极”。2012至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比重持续增加,家庭休闲比重不断降低。城镇居民的休闲活动正在从“消极”向“积极”转变。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在节假日选择旅游的比重已达42.2%,家庭休闲下降为24.8%。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旅游购物比重增加,但休闲活动仍然以家庭休闲为主。
报告构建了中国休闲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休闲需求拉动力、休闲经济影响力、休闲产品供给力、基础设施承载力、生态环境吸引力等五大子评价体系,最终评出十佳休闲城市为深圳、北京、广州、拉萨、厦门、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
从休闲时间来看,导致居民休闲时间较少的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首先,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挤占休闲时间。《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但事实上加班情况较为普遍。部分企业盛行“996”工作制,每周工作时间长达72小时。因此,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话语权,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另外,我国的学龄前教育和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并不健全,很多劳动者需要照顾老人和儿童,同时承担工作和家务压力,休闲时间进一步被挤占。因此,政府应当增加学前教育和长期护理公共服务供给,让居民用公共服务替代家务劳动,腾出休闲时间。其次,享受带薪年休假天数少。我国每年法定节假日为11天,与欧洲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带薪年休假却有较大差距。我国职工可享受5至15天的带薪年休假,但全国的整体落实率仅为50%左右。欧盟国家带薪年休假最低为20天,具体落实效果大幅度超过此最低标准。因此,应提高带薪年休假的落实率。在条件具备时,可以研究增加法定带薪年休假天数。
从节假日制度来看。首先,我国节假日休闲过于集中。由于全国带薪年休假落实率不高,多数职工依靠法定节假日来满足出游需求,导致景区拥堵等问题。已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单位中,大多数在暑期集中休假,加剧了出游需求的集中爆发。因此,应鼓励职工弹性休假,避免集中出游对旅游业带来冲击。鼓励推行中小学春假秋假制度,为家庭安排集体出游提供更多弹性空间。其次,我国节假日碎片化严重。法定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都存在碎片化的问题,碎片化休假制约了休闲质量提升。因此,应鼓励职工一次性休完假期,限制企业用报酬换取职工不休年假,保证休假真正用于休闲目的。
从休闲空间来看。首先,社区休闲空间严重不足。社区休闲空间过于拥挤导致各种社会矛盾频发。社区周边是使用率最高的休闲空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休闲质量。因此,城乡规划建设时应实现居住区与休闲设施的“闲住平衡”,建设居民步行可达的“15分钟休闲圈”,让居民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能便捷享受到公园绿地、餐饮购物、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休闲服务。其次,生态空间可进入性差。我国长期重视建设点状旅游景区,忽视面状生态空间的休闲开发。郊野的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山脉等都是重要的旅游休闲空间,但现状可进入性较差。因此,应建设遍布城乡的绿道网络体系,让郊野生态空间成为可亲近的休闲空间。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作为中国旅游研究院“1+8+X”年度报告书系之一,坚持将前瞻性的理论导向、扎实的居民调查、严谨的数据分析、深入的对策建议相结合,是目前研究中国国民休闲发展方面的权威性报告,长期以来受到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